清华学者主题报告调研中,只有极少数民间组织愿透露信息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
昨天,在中国扶贫基金会等单位发起的“社会组织‘5·12’行动论坛”上,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NGO(非政府组织)研究所所长邓国胜完成了名为《救灾捐款管理机制分析》的主题报告。与此同时,一篇以他为主要采访对象的《谁来执掌760亿元地震捐赠》的新闻见诸报端,他抛出的“全国760多亿元的抗震救灾捐赠款物,极可能有80%左右进入政府财政专户”的调查结果,已经在网络上炒得沸沸扬扬。
报告分析
地方捐款大多转入当地政府专户
“来自公众个人或企业腰包的钱,极可能80%左右流入了政府的财政专户。”以这一主要论断为首,邓国胜在他的报告中,抛出了一系列调查视角相对特殊的数据。“截至去年11月,全国捐赠的资金为652.5亿元,其中政府直接受捐约占58%,约379亿元。中华慈善总会、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两个系统受捐35%;其他公募基金会受捐约占6%。”他告诉记者,调查基础数据来自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是可信的官方统计数据。“政府直接受捐的钱毫无悬念地由政府部门来使用;中国红十字总会等全国性的公募基金会,基本可以做到‘自己的钱自己花’;而其他的民间组织则很难做到自己处理自己募集到的款物。”
报告中给出的分析还包括,在进行调研的几个省份,“地方性公益组织募集到的捐款,非定向资金大多转入当地政府的财政专户。有些民间组织可以对受捐资金留有一些使用权,但通常需要和地方政府一起到灾区开展援建项目。还有些省份,即使不用转入政府财政专户,但也仍然由政府统筹使用,然后从这些民间组织报账。”
调查经历
调研计划被拒绝率“以前少遇”
“以少数样本推断的方式,可以做出推断,全国也存在类似的状况。”邓国胜指的“少数”,是指对全国7省市的抽样调研后,通过分析计算,得出了“80%”的结果,进而推演到全国。
受中国扶贫基金会的委托,邓国胜作为调查团队的负责人,从今年2月开始,组织了由高校教师、博士后、博士生等十余人的调查队伍,耗时4个月,展开对地震捐赠款物管理使用方的走访调查。“我们原本计划走遍内地的所有省市,但是在访问中接连遭到相关部门的拒绝,最终只有分布在东、中、西部的7个省市完成了调查。”在成型的报告中,受访省市的名称、具体受访者的真实身份、姓名都被编成了代号,他说,这是为了保护受访者,如此高的拒绝率“以前很少遇到过”。
邓国胜说,被拒绝的遭遇在走访民间组织时同样存在。“比如一个省有六七个相对成规模的NGO组织,但只有一两个组织愿意透露信息。有的民间组织愿意出示账目,但有的则只是口头叙述,我们了解的结果是大多数机构都遇到了类似的情况,口头叙述应该可以采信。”
捐赠款物使用的信息公开和民间组织需要政策扶持,是邓国胜的的报告要反映的两个主要问题。“灾前灾后的信息披露应该做到公开透明,但目前看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组织,公开的效果和效率都不够。”邓国胜这样认为。
编辑:
霍吉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