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内蒙古财政厅最新公布的数据,1-7月,自治区全区地方财政总收入完成811.7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67.44亿元,增长26%。其中一般预算收入516.14亿元,增加139.29亿元,增长37%。
发改委西部开发司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内蒙古地方财政收入增幅高居全国第一。上半年西部地区财政收入增幅显著高于东部和西部。全国各省区地方财政收入增速三甲分别为内蒙古、西藏、甘肃。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自治区一般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完成340.94亿元,增长19.5%,占全区一般预算收入比重66.1%;非税收入完成175.20亿元,增长91.3%,占比33.9%。
“非税收入增长这么快,占比这么高,我们感觉不正常。”内蒙古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包思勤不无忧虑地说,从宏观层面看,受金融危机的冲击,内蒙古企业效益仍在下滑,但是财政收入仍然保持高增长。内蒙古发展研究中心正在就此进行相关研究。
包的初步判断是,财政收入高增长,很大一块来自基金收入。一般意义上的非税收入,包括行政性收费、国企净收益、专项收入,以及预算内基金收入等。内蒙古7月1日开征的煤炭价格调节基金,仅此一项,年入近100亿。
内蒙古经济增长自2002年起,连续7年均以两位数增幅高居全国第一,而财政收入的年均增长在30%左右,比GDP增幅高出10个百分点。今年1-7月,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财政增长仍然高出GDP增幅20个百分点。
“财政收入应该有正常的增长机制,确保经济可持续增长。”包说,现在应该是放水养鱼的时候,有些税费项目却在竭泽而渔,虽然短期内对财政增收做了很大贡献,但毕竟是权宜之计,不利于藏富于民和经济的长远发展。
在GDP连年增长的同时,非税收入在内蒙古财政收入中的比重也在逐年扩大,2000年时仅占29.8%,2006年上升到43.5%,2008年接近50%。“我个人感觉,这种增长是不可持续的。”包说,财政收入应以正常的税收为主,非税收入比重越大,说明财政根基不稳固,增长不可持续。
但是同期,内蒙古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仅10%左右,农牧民收入增长甚至还不到10%。老百姓并没有从经济持续高增长中,分享到相应的实惠。
截至2008年底,内蒙古经济总量居全国第8位,但城镇民民人均收入居第9位,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350元;农牧民人均收入排第14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5元。
“这几年来,财政收入、居民收入和农牧民收入的增长都不正常,说明国民收入分配尚不平衡。”包说,这个问题已经引起全区上下的关注,内蒙古发展研究中心也在立项研究。
编辑:
汪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