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资讯 > 大陆 > 正文
肖扬专著《反贪报告》18日出版
2009年08月13日 04:39南方都市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反贪报告》引言摘录

贪污贿赂腐败作为一种腐朽顽固的社会历史现象,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或毕其功于几役就能清除。要使惩贪斗争收到实效,必须把这场斗争纳入法制的轨道。法制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反贪局的诞生,既不是某个人或某几个人关在书斋里涂涂抹抹想象出来的,也不是某个人或某几个人凭一时的灵感,靠一时的热情建立起来的。它经历了一个怎样的思考和孕育历史过程?正是本书需要回答的问题。

最高人民法院原院长肖扬退休1年多后,其披露新中国第一个反贪局成立内幕的专著《反贪报告》将于本月18日首次出版。

19年磨一剑:出版契机,广东反贪局20年

《反贪报告》在其19年前开始撰写的著作———《神圣的使命———共和国第一个反贪局诞生的前前后后》整理出版,回顾我国第一个反贪局———广东省人民检察院反贪污受贿工作局诞生的历史背景、决策过程和深远影响,并从法院审判反贪腐案件的角度来阐释反贪腐问题。

肖扬1983年6月至1990年12月任广东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其间的1989年8月18日,广东省人民检察院反贪污贿赂工作局揭幕挂牌。在该局诞生1周年之际,他开始动笔,将建立反贪局的缘起、成果和总结写成书。当年12月,肖扬升任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此后,又先后任司法部部长、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由于公务繁忙,肖扬的“私活”变得断断续续,几易其稿。

肖扬的秘书毛先生表示,1994年时肖扬曾经想出版该书,但因为工作较忙,一直被耽搁。

在新中国第一个反贪局成立20周年之际,肖扬决定将旧著改为《反贪报告》整理出版。肖扬在《反贪报告》“前言”中说,“现在看来,改为《反贪报告》更为合适。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而一切公务人员和领导干部都是人民公仆,必须置于人民监督之下。我们领导干部向人民代表大会只是报告工作而不是作工作报告。”

法律出版社营销编辑张琪告诉南方都市报记者,1994年当《反贪报告》成稿时,肖扬已调任司法部部长、党组书记。法律出版社是司法部直属机关单位,因此,肖扬很自然地找到了法律出版社。

张琪认为,肖扬职务变动是这本书推迟出版的重要原因。“肖扬在司法部和最高法院任职期间,不太适合做检察院的工作报告,也无暇顾及。另外,广东反贪局成立20周年也为这本书的出版提供了契机。”

原稿基本未动:原汁原味展现当时观点

张琪介绍,作者从民主人士黄炎培与毛泽东主席一段著名的“周期率”对话开始,讲述了历史的警示,分析了当代国际社会风云变化与反腐败的联系,回顾了伴随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在广东出现的观念革新甚至巨变,详细展现了新中国第一个反贪局诞生的历史背景、决策过程和深远影响。书的前几章更多的是对于反贪工作一种前瞻性的理论的探讨。

肖扬在前言中说:“这次修改出版时对原稿基本没有变动,原汁原味地保留和援引了当时的而可能与当前实际不一致的观点、观念、政策、法律,其目的是忠实地反映反贪局成立前前后后的客观情况,给读者展现一个真实的历史。”

新增点睛之笔:从司法全局思考反贪问题

该书责编孙慧告诉本报,自她今年2月开始接手这本书以来,肖扬对书稿就进行了三四次修改,增加了一些重要章节和比较新的观点。该书约30万字,目前已经在印。

孙慧认为,在印的这本书与起初写书时的角度有了新的变化。肖扬最初站在检察院的角度,当他从事全盘的司法工作之后,对于反贪腐工作有了较为独特的视角,是站在全盘司法的角度考虑的。今年7月,肖扬增加了后记《从审判的视角看60年的反贪轨迹》,“后记很重要,是他对以前思维的反思,是此书的点睛之笔。”

退休后的肖扬:“书房四壁都是书”

2008年3月,肖扬因年龄原因和有关法律规定,主动在换届时提出从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党组书记岗位上退下来。在当年的全国两会的小组会上,他仰面大笑的情景让人记忆犹新。

据媒体公开报道中,肖扬从退休后,去年4月份赴上海、江苏等地参观。半年后,在最高人民法院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王胜俊听取了肖扬等老同志的意见和建议。从今年4月起,肖扬参加跟法律相关的活动见诸报端。4月21日,肖扬给首届中国法学名家论坛写过贺信;6月10日,受聘成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生导师,是我国首位最高法院卸任院长担任博导。

为了做好这本书,出版社负责人就书的内容、装帧、版式、媒体宣传等问题与肖扬进行了沟通。孙慧编辑曾经就书稿的问题与肖扬有过一面之缘。

肖扬居住的小区十分幽静,门口有警卫站岗。目前,肖扬和老伴儿由保姆照料生活起居。

博学睿智、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是孙慧对肖扬的印象。“他一点架子也没有,见了面,就像一个长辈一样亲切地问我什么时候参加工作,听完我们对于书稿情况的汇报,还会特地感谢我们一番。”

退休后的肖扬依然改不了爱看书的习惯,“书房四壁都是书!”孙慧回忆起在肖扬书房见到的情景仍忍不住惊叹。

本报记者 杨章怀 实习生 许可 发自北京

作者: 杨章怀   编辑: 汪敏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