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资讯 > 大陆 > 正文
汉源“崩滑流”冲击波:危岩早已存在
2009年08月11日 02:2321世纪经济报道 】 【打印0位网友发表评论

大渡河堰塞湖成因,及地震后次生灾害叠加链条

本报记者 吴鹏 四川汉源报道

大渡河汉源县境内的堰塞湖造成的险情,至今仍未彻底解除。

事发8月6日23时30分,一场暴雨引发了泥石流,垮塌的山体将10辆路过的车辆击入大渡河。此后快速形成的堰塞湖将激流阻断,下游波及区域居民紧急转移。

汉源县政府新闻办通报说,此次灾害造成的死伤和失踪人员中,大多数系乘坐北京至攀枝花K117次列车从乌斯河火车站下车转乘的务工人员,途经事发地点恰遇山崩及其巨浪袭击。

10日下午,记者从距事发现场5公里的汉源县万工乡前线指挥部获悉:将在当日晚些时候进行第二次爆破。

此前,8日19时20分,崩塌遗留的约1万立方米危岩被成功爆破,严重影响抢险工作和省道306线施工作业的安全隐患被消除。但崩塌所产生的大渡河猴子岩壅塞体仍需进行爆破。

未来三日仍是多雨天气

“虽然壅塞体目前已经开始溃决,但是目前坝体的缺口很小,一旦遭遇连日的暴雨,水位会上涨得很快,仍然将高于坝体,所以第一次爆破部分只消除了山体危岩的隐患,但是无法完全排除险情,所以目前的应急预案中爆破方案占据了主导。”汉源县新闻办的张勇主任表示。

四川省气象台10日发布的气象信息称:未来三日,西南地区大部仍是多雨天气,雨季的到来使得未来大渡河上防汛以及壅塞体造成的河流阻断险情变得更加不可预知。

此次塌方发生在雅安市汉源境内的省道306线K73+000~K73+300处,因山体高位崩滑,发生大面积滑移,水平断面宽达330米的山体从约160米的垂直高度崩滑至大渡河,近40万立方米山石冲击到大渡河内形成巨大水浪冲击对岸山体,形成大渡河左右岸崩滑,导致合龙,形成大渡河上罕见的堰塞湖地质灾害。

在垮塌点下游有还未完工的瀑布沟电站大坝,垮塌前瀑布沟电站入库流量约2700立方米/秒,垮塌后入库流量为220立方米/秒,流量锐减。

目前,现场危岩体在实施爆破之后,呈阶梯形坡状,暂时稳定了其余岩石体。现场的专家称,将三处危岩体清除后,除了地震、暴雨等巨大影响,这里在常态下不会再出现山体崩塌。

雨季的脆弱

因为修建瀑布沟水电站,原铺设在两岸山体谷底的省道306老路,被迫从淹没区上移至半山腰处。

“一般而言,山地公路出于安全的考虑,都会在谷底铺设,这样坡度比较平缓,事实上汉源属于地震波及区域,地震对当地的山体结构有一定影响,但306省道改道新修,这样使得原有的山体破坏程度加剧。”四川省地矿局区域地质调查队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范晓表示。

汉源县当地规划:在原来路线的上端垂直高约100米处,修建一条新路。事故发生时,这条新路线正在修建,车辆继续沿老路通行。滑坡造成约330米的老路和新路均被山石掩埋。

早在今年3月,有关方面已经发现岩体有安全隐患,并通知施工方注意防范。现场专家告诉记者:在此次事故发生之前,事发地已经有多起小规模山体滑坡。

灾害发生的地点在大渡河大峡谷,是中国最大型的河流上最为典型的嶂谷和隘谷,谷坡直立、谷地深窄、谷底几乎全为河槽占据,河滩不发育。在汶川大地震后,四川的地质灾害进一步加剧。专家在现场调研后认为地震再次破坏和松动了岩体,造成高位岩体更加不稳定,加剧了地质环境的脆弱性。

地质学家范晓曾经在地震之后,对大渡河岷江一带遭遇地震的水利水电工程的闸坝、厂房等水工设施所在的河段以及库岸区进行观察,发现这些地方恰恰也成为了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易发、高发地段。

<< 上一页12下一页 >>
  0位网友发表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吴鹏   编辑: 缪汶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