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资讯 > 大陆 > 正文
人民英雄纪念碑曾180度转身
2009年08月07日 03:20京华时报 】 【打印0位网友发表评论

1958年5月,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资料照片)

陈志德。

■那一刻

1958年5月,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

■亲历者

陈志德:1917年生于江苏常州,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施工组负责人,曾任北京市地质地形勘测处处长,2002年去世。

■讲述者

吕爽:86岁,陈志德的妻子。刘士元:86岁,陈志德的同事。陈棲桐:86岁,陈志德的同事。

1950年,从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获得土木工程硕士学位的陈志德回国,进入北京市建设局工作。

1952年,他被调入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担任施工组组长。自此,“纪念碑”成为他一生的关键词。

多年以后,陈志德的孙子在小学作业里,用“建立”造句:爷爷从美国回来,参与建立了人民英雄纪念碑。

结缘纪念碑

1950年1月,一艘轮船经香港驶向天津。33岁的陈志德站在船上,望着隔岸旗杆上的那一抹鲜红,内心的激动无法平复。两个月前,他便开始收拾行囊。因为大洋彼岸的他知道,新中国成立了。

只是那时他不知道,此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一个决议,已经悄悄划定了大洋彼岸的他归国后最初的人生轨迹——参与兴建人民英雄纪念碑。

1949年9月30日,决议通过的当天下午6时,毛泽东率领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全体代表,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纪念碑奠基典礼。

随后的三年里,中央及地方共17个单位组成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下称兴建委员会),前期筹划和设计工作紧锣密鼓地开展起来。

兴建委员会用一年多的时间面向全国征集设计意见,在收到的140多种设计方案中,亭、台、堂、碑各式各样。几经归纳,意见归结为建设低矮分散型还是高大集中型上。后来大多数人认为歌颂人民英雄的崇高形象,表现其伟大功绩,工程应采取高大而挺拔的表现形式,因此兴建委员会放弃各种低矮的方案,将传统的碑身形式和碑座上的浮雕相结合,最终奠定了工程雏形。

1951年国庆节,陈志德在天安门广场上看到遴选出来公开征集意见的三个模型。一个是木制大模型,其形状酷似三个门洞的城台,上有高碑。另外两个小模型,一个是坡顶,一个是群像雕塑。

从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获得土木工程硕士学位的陈志德回国后进入北京市建设局工作。那时候,他和纪念碑还是两条平行线,直到1952年。

那年的第二季度,经过最终的讨论、修改,和目前相似的纪念碑设计方案最终敲定。兴建委员会成立施工组。陈志德被调任组长。当年8月,工程正式开工。

崂山采石

在吕爽的记忆中,自从陈志德进了兴建委员会,就一直非常忙。

陈志德的忙碌围绕着一块大石头。

按照设计方案,“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大字要刻在一块长约15米、厚约0.6米的整块碑心石上。为保证不折断,石料开采时厚度必须达到3米,这就意味着,毛坯将重达300吨以上。如此巨大的石块,如何从岩体上完整地开采下来?这是施工组遇到的第一个难题。

“海上名山第一”的青岛崂山最西端的九座山峰称为浮山。因九峰并列,旧时被称为青岛名胜里的“浮山九点”。由于那里的石头质地均匀、耐风化,经过全国范围的考察,纪念碑碑心石料开采地点就选在了浮山大金顶。

陈志德与施工组部分工作人员直奔采石场。出这趟差,陈志德并不安心——妻子的预产期就要到了。

一行人来到开采现场,面对完整开采300多吨大石料的难题,从南京、上海等地招募来的技术工人也无计可施。当地老石工出了个主意,选择一大块平整岩体,四周凿几个炮眼,在深处埋上炸药打“闷炮”。但是试了两次,结果都达不到所需要的平面尺寸。

再三商议、征求意见,施工组想出了新办法:沿石料四周挖槽,然后沿石槽在预计的剥离面四周横向等距凿几十个对称的楔子眼。另外,石料长边两边对向凿出8个窝,放置200吨的千斤顶。由几十人用重锤将铁楔子插入预定剥离线中,同步均匀锤击,同时8个千斤顶也压足力量。

锤击的号子响彻大金顶,石料果然按预定剥离面分离——碑心石的开采问题解决了。

<< 上一页12下一页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查看心情排行]

        
感动同情无聊愤怒搞笑难过高兴路过
      
  0位网友发表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张然   编辑: 黄鸣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