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9月因襄汾溃坝事件引咎辞职后,和诸多问题官员一样,山西省原省长孟学农渐渐淡出公众视线。就在人们快要将他遗忘时,近日,一首名为《心在哪里安放》的诗,让这个颇具悲情意味的人物强势“复出”。这首署名孟学农、发表在中青报的诗歌,经中新网转载后,迅速引爆网络,一时间,引得网友热议,评论家争相解读、分析。一首发表在“文化周刊”的诗歌,在诗歌日渐式微的当下,何以演变成一则众人追捧的热门新闻?已经符号化的孟学农自然是一个重要因素,而中办、国办刚刚印发的《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则为这首诗的走红,添了一把火。
官员写诗言情言志,殊为少见;问题官员更是鲜为人知。人们在关注这一特殊现象的同时,也把目光投向了孟学农。这位被媒体称为悲情官员的前省长,能否在问责一年后复出?“老百姓”孟学农,心在哪里安放?很自然也成了公众和媒体关注的热点。
写诗并不意外
中青报是目前国内少数几家还刊登诗歌的报纸,在文学副刊日渐边缘化的今天,这无疑是一种值得尊敬的品质。但是作为一张时政大报,中青报的新闻、评论、调查,更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所以,7月7日,当孟学农的《心在哪里安放》在其“文化周刊”上出现时,并没有引起多大反响,网络上也不见有人转载。
事情的转机发生在8天后。7月15日,中新网以《山西前省长孟学农发表诗歌抒发心情》为题,把孟学农发表诗歌这件事作为新闻报道了出来。很快,几乎所有门户网站都作了转载,而相关的评论也陆续见网、见报。在网络资讯极为发达的今天,嗅觉极其敏锐的网络媒体往往在新闻刚刚发生几个小时,便抢先报道和转载。而孟学农的这首诗,从“养在深闺”,到置身于大庭广众中间,竟用了8天时间。究其原因,“副刊”巷子太深太冷僻应该是主要原因。但是,它最终还是走了出来。中新网的眼光是一个原因,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7月12日,媒体报道,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了《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
这个酝酿了多年的“官员问责”规定的颁布,使得“官员问责”话题有了依托,一连几天各大媒体纷纷拿出重要版面对此规定进行了解读。其中媒体最关注的莫过于,规定中指出的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七种情形和公开道歉、停职检查、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免职等五种问责方式。在这种热烈氛围里,曾经两度引咎辞职的孟学农很自然地进入了媒体的视线。而中新网的记者,“幸运”地捕捉到了孟学农的那首诗,消息一经公布,立即引起轰动,应该是很正常的事。
而中青报为何刊登孟学农的诗,也颇为耐人寻味。是孟学农主动投稿?曾经长期在共青团系统工作的孟学农选择在中青报发表诗歌,似乎很符合逻辑。还是中青报上门约稿?对时势走向把握准确的中青报,选择某个节点“制造”新闻也不是不可能。
前天,当记者拨通该报“文化周刊”相关编辑电话时,该编辑以“不便吐露一字”婉拒了记者的采访。这成为了一个谜。
其实,孟学农在报纸上发表作品也并不奇怪。去年年初,孟学农到山西赴任后,曾在《山西日报》发表了一万多字的长文《感知山西》。“离开北京到山西工作我没有料到……我是怀着敬仰、急迫和压力交织的心情踏上这片土地的……我到山西时间不长,但深深感到,山西民风淳朴、百姓厚道……”“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以此自勉。”他在文章中写道。
文末两句诗是郑板桥的诗句。意思是:虽然我郑板桥只是个小小的州县官吏,但老百姓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我的感情。
当时有人读过《感知山西》后评论道:此文乃孟氏亲笔,决非秘书或“笔杆子”能写得出如此“非官样”的佳作。而孟学农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也亲口承认,这是自己亲笔所写。他对《南方周末》记者说:“有人说你们领导不应该写这样的文章,应该都是理论性的。”但他觉得现在这个时代,更应该“娓娓道来”。
享受省部级待遇的“失业人员”
除了作诗写文,和孟学农有关的新闻近期还有两则。一是他否认自己曾说过“晋官难当”之类的话;二是他否认自己是因瞒报SARS疫情而丢掉了北京市市长的职务。追溯这两则新闻的源头,都要回到搜狐博客频道主编赵牧于2009年4月8日写的一篇博文。赵牧在这篇博文里记述了自己徒步攀爬野长城巧遇孟学农的经历。
谈到孟学农现在是否继续在家赋闲时,赵牧向记者表示:“自从上次户外见面之后,双方就再没有联系了。”他介绍说:“户外徒步爱好者都会形成一个固定的圈子,大家口口相传彼此就认识了。当时有很多人聚在一起爬野长城,我和孟学农断断续续聊了大概有二三十分钟。”
记者问在博客上刊发双方谈话内容是否征得孟学农同意时,赵牧说:“征求过。当时孟学农表示‘这些都是实事求是的内容,可以写出来,没有问题。’”
对于孟学农这次发表的诗歌,赵牧表示“看过一眼”。他对孟学农写作诗歌并不感到意外,“孟学农在官员中修养算是很好的,这我在很早之前就听说了。”
据赵牧那篇博文透露,孟学农称“因瞒报SARS疫情丢掉了北京市市长的职务”的说法乃不实之辞。孟学农说,“我的一些朋友还劝我去打维护名誉权官司呢。他们说,现在你是老百姓,说话为啥还要有那么多顾忌呢……”
但媒体并不认为孟学农是“一介草民”。
时事评论员潘多拉在今年5月11日的《珠江晚报》上撰文指出:孟学农现在虽然辞去了山西省省长职务,用他自己的话说,“加入了‘失业大军’,赋闲在家”,但是,他仍然具有公务员和领导干部身份,也享有相应的待遇和保障。
“省部级的待遇不会取消。”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也同意这一说法。
今年3月5日,孟学农时隔半年之后(去年9月14日辞去山西省省长职务)再次出现在公众视野。他以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出席了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开幕式,并参加了下午山西代表团的小组会议,审议政府工作报告。
如此看来,孟学农是一位有一定身份地位的“失业人员”。
自比郭子仪
《南方周末》记者马昌博是难得采访过孟学农的人。2008年初,马昌博跑全国“两会”,领到的任务之一就是采访刚刚复出的山西省省长孟学农。在三次谢绝了该记者采访要求后,孟学农最终还是答应了下来。
在接受快报记者采访时,马昌博回忆了和孟学农接触的印象,“孟学农比较平易近人,对待记者比较和气。相对来说,他是比较直率的官员。”
马昌博谈到了印象比较深的一件事。“在尝试对孟学农进行采访前,我曾当面提及SARS对他的影响。当时,他的脸色并未显露不快,最后还是同意了接受采访。我认为这很难得,通常,人们在触及自身隐痛时都会表现出不高兴的样子。”
马昌博对孟学农的谈吐也留有很好的印象,“他的谈吐很好,说话时喜欢引经据典。他是比较喜欢微笑的人,比较性情。”
在今年3月接受马昌博采访时,孟学农曾提到了出身山西的唐朝名将郭子仪的典故。“郭子仪很有意思,当初给他修汾阳王府的时候天天去看,后来工匠说我们修了这么多府第,都是府第好好的,但是里面的人下台或被杀了,郭子仪听了之后就再也不来看。”孟由此感慨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啊。”
马昌博认为,去职北京市市长调任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副主任这段经历对孟学农影响颇大。孟“复出”后对《南方周末》记者透露说,自己“那几年没有在党政机关,经常到底下调研,把雅鲁藏布江、金沙江、沱沱河等都跑遍了”。
“这个位子被很多人看作是闲职,孟也可能看淡了。对一个很有政治前途的官员来说,中间起落会给他带来很多影响和思考。因此,现在发表这样一篇诗歌也就不足为奇了。”马昌博说。
马昌博还介绍说,山西官员当时对出身京官、思路开放、熟悉中央的孟学农亦颇有期待。接受记者专访时,孟学农还不忘推销山西的汾酒。
在他二度引咎辞职后,有评论用了“悲情”二字。
孟诗或引领官员个性化表达
《心在哪里安放》,622字,字句整齐,押韵。有人把它当做诗歌体叙事散文,更准确地说,它是一首散文诗。
全诗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以一句“心在哪里安放”总领,抒发了作者对曾经工作过的三晋大地无限眷恋之情;第二部分,以“我多想多想”总领,抒发了他的从政理想;第三部分,“融入吧,像细小灰尘一样,冉冉升起悄然落下,覆盖在祖国的土地上,心,不需要安放,只要在难忘的地方,有山在呼唤,有水在荡漾,心,就在挥洒的过程中——发光、闪亮!”呼应标题,找到了“心,不需要安放”的答案。
很难想象,这么一首融言情与言志为一体的诗,竟然出自一位离任省长之手,更让人诧异的是,它竟然通过媒体公开发表了。虽然之前,温家宝总理曾经发表过《仰望星空》一诗,但是公众一般都把它归之于特例,归之于温总理身上特有的一贯亲民作风的自然延伸。而国内高级官员通过诗歌抒发内心真情实感的例子,则是一片空白。
因为少,所以热,所以一经中新网转载,立即引来网友热议。
某网站在转载了这首诗之后做了个统计,结果为这首诗叫好,喜欢这首诗的网民占了近80%。一位网友认为:“官员都应学学孟学农,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另一位网友则称:“看见了孟学农对祖国、对百姓的热爱,也看见了他对事业的留恋、遗憾和无奈!”也有网友写诗应和:“心在哪里安放,百姓痛苦疾伤,柴米油盐酱醋,和谐社会小康。心中一杆衡秤,无论京畿太行,为民畏民卫民,百姓就是上苍。”另有网友指出:“希望不要总在台下想起心在哪里安放,在台上却连心都找不到。”
舆论界对这首诗歌则持“谨慎捧场”的态度。大河网评论称:“如果此文并非为将来的复出探路,而是传统知识分子的忧国忧民之情怀的彰显,我想无论流言与诋毁,想必将来总会还一个公正的。”著名时评员盛大林则撰文表达了内心“轻微的狐疑”:“在现今国情下,一位去任省长用此种方式表达内心之情,而且媒体能公开发表,无论如何是一种进步。如果孟学农已经作出了不可能再回朝的判断或思想准备,发表诗作的进步意义就要大打折扣了。”
马昌博认为,孟发表这样的诗作应该与自身性格有关。马昌博说:“孟本人很个性化,能打破传统政治逻辑里‘言多有失’的禁忌,显然是一大进步。如今,官员对个人表达权的要求越发强烈。过去,官员不想说,高官不方便说,在现今这种政治语境中,官员自我言说的权利正在放大。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近两年,官场白话文越来越多,更接近普通人的语言体系。”
问责不影响复出
从《心在哪里安放》中,可以看出孟学农的政治抱负仍在。公众很自然地议论到了孟学农的仕途前景,议论他是否还有机会再次复出?
在中办国办刚刚印发的《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中,有这样的条列:“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免职的党政领导干部,一年内不得重新担任与其原任职务相当的领导职务”。一年以后呢?
孟学农距离2008年9月14日辞去山西省长一职已将近一年,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认为,孟学农再次复出并非没有可能。
汪玉凯对记者说:“对于被问责的官员,应该因人而异,不能一棍子打死,要明确被问责官员并不是不能重新起用的。孟学农负有领导责任,并不是直接责任的承担者,两次被问责都摊在他头上,都不是由于他个人人格上有问题或者工作上有重大失误,他应该还是可以重新起用的。而且,孟学农在山西工作时,口碑也是不错的。”
汪玉凯还认为,公众也应该以健康的心态看待被问责的官员,“对于出了问题的官员问责是必要的,不问责难以对公众作出交待,但对那些问题不大的,应当客观看待他们的复出。”
按惯例,省部级干部65岁退休,1949年出生的孟学农今年60周岁,年龄不是复出的障碍。而现在离孟学农去年9月离职一年只有2个多月。这位以诗言情言志的省部级“失业者”,能否重新上岗,公众将拭目以待。
编辑:
黄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