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前的《东方时空》从语态开始变革,现在依然面临这个挑战,因为空话套话依然在屏幕上乱飞,这样流畅的废话如何能有亲和力?——白岩松
7月份,白岩松所在的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将有大动作,新闻中心负责的新闻频道和一套新闻节目将推出新版。对本次的改革,中央电视台从底层到高层均缄口,新闻中心副主任梁建增说,“此次的新闻改革是从上往下,领导要求只做不说。”
“近一段时间,当人们把注意力更多放在《新闻联播》改版上时,我是多少有些忧虑和担心的。我不认为这次改版的重点在《新闻联播》,甚至大改的可能性根本不大,但整体的变革却应当期待,包括人们一时间看不到的理念变化。”在接受南方周末专访时,白岩松说。
新闻人角度
我们现在正在变动之中。首先,我会从一个主持人的角度来看,另外我可能从一个新闻人的角度看这次改革。所以一方面我是身在其中的一个人,另一方面可能更多的我是一个旁观者,我也在观察这个改革会向哪个方向走。
从社会背景来看,我觉得从社会到政治高层,大家对新闻在社会当中作用的认识跟以往相比在发生变化,尤其是经过了2008年的大地震,开放、透明带来国内外正面的反馈。高层领导人意识到,报道真实的新闻并不只会带来副作用,也会带来透明的好处。
我在《南方周末》上曾经写过一句话:“代表2008年媒体的前行,我不认为是汶川大地震,我认为是瓮安事件。”因为大地震是一个谁都会感知到的震动,想要让它躲藏起来那是不可能的,但是瓮安事件从某种角度,按以往的经验它是可能的,但是它依然会开放。西藏事件让人思考,我们与世界的沟通是一个什么方式,我们怎么去发出自己的声音,如何用新闻规律、用世界都接受的方式跟别人进行平等的交流,阐述自己的观点,而不是自说自话。这一系列因素裹挟在2008年里头,都已经为今年的电视新闻改革,也包括网络、平面新闻的改变提供了一个最重要的推动力。
挨骂·脱敏
●今天的中国已经可以更加开放和坦率,一定会在更有勇气和更从容地听很多你不爱听的话的过程中成长。1949年中国结束了挨打的时代,改革三十年中国结束了挨饿的时代,恐怕要开始一个长达很多年的挨骂的时代了。全世界骂和表扬最多的是美国,中国恐怕也在往这个方向发展,应该有足够的承受力。
●我去年在 《南方周末》上写了一个词叫“脱敏”。我们领导人去国外访问,有抗议和示威者,有法轮功和藏独的旗子,过去我们非常敏感,不能让出现。温总理被扔鞋这个事,《新闻联播》也报了。几番下来大家没那么敏感的,以后再让大家看到也不当事儿了,这就是一个“脱敏”的过程。
评论员的国家队
具体到中央电视台的这次改革,仅仅从新闻人的角度,我觉得可能有这样几个因素在这里吧:这次更加在乎的是新闻性,中央电视台的“新闻立台”将变得非常明确,因为在中央电视台有提出过“新闻立台”的概念,后来好几年不提了,这次的重新提出很鼓舞人心,更加强调,并且更加看重,我觉得这是一个标志性的变化。
第二点,我们会关注新闻资讯的快捷、迅速、第一落点,这不光是新闻的条数多了,还要快,还要有一定的密度,不能把新闻频道变得跟综合频道一样,而要随时在新闻中,不是一两个小时都没有看到密集的新闻,对资讯的速度、透明度、宽度越来越要求,大家随时跟新闻在一起。
第三是对声音和评论的前所未有的重视,这种声音的多元化是这次新闻改革中我个人非常在意的一部分。去年3月份的时候,新闻频道开播了我来做新闻评论员的《新闻1+1》,其实开播的时候我一直有这样的一个宗旨:门开了我就不会让它关上,只会让它越开越大。其实平面媒体也把越来越多的版面给了评论,《南方都市报》也好、《东方早报》也好、《新京报》也好,现在越来越多的报纸尤其是都市报,其实一版打开来是目录,但是二版和三版基本上都给评论了。
这次大家也听到了要建立一支评论员的国家队,那么评论员会在未来的新闻频道里头,甚至综合频道的新闻里头无处不在,这种无处不在既包括国内的,也包括国外的,这是我非常看重的很积极的一种变化。因为在民主已经拉开大幕的情况下,新闻、声音、评论的多元化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在未来的建设中不仅有中央电视台自己的评论员,还有社会各界的,那么客观性、多元性就会更加明显。
新闻联播
还有一点是在新闻表达上有变化。现在大家谈的更多的是《新闻联播》,其实我认为它不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难道它会变成一个娱乐节目?难道它会不严肃?不会的。它的变化现在已经有了,你没发现它的国际新闻越来越多了吗?过去可能只有一两分钟,现在有五六分钟,甚至未来我觉得它会以新闻准则去编排新闻,以新闻价值去评判一些事情。如果一条国际新闻是全世界的头条,它为什么不会是《新闻联播》的头条呢?还有,未来播音员在串词的时候可能会有更加亲和的表现。你会发现现在《新闻联播》包括负面的、事件性的新闻也会随时报道。你比如说那天一个重庆滑坡、一个成都的公交车,《新闻联播》里全有,所以《新闻联播》不只是所谓领导的活动,或者是一片莺歌燕舞,只要尊重新闻规律,只要它是新闻,就应该在《新闻联播》里出现。这种变化表面上是表达方式的变化,实际上是更尊重新闻规律。
早前报道:
延伸阅读:
相关评论:
作者:
张英
编辑:
霍吉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