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资讯 > 大陆 > 正文
新闻资料:苏州政坛顺风顺水 数任书记均高升
2009年06月12日 13:53时代人物周报 】 【打印0位网友发表评论

时代人物周报2004年11月报道:

在苏州市十全街的一家书店,一位女售货员热情地向记者兜售旅游地图,她自称是个“苏州通”。

“你知道你们的市委书记换了吗?”

“又换书记啦?”这位“苏州通”对此有些惊讶,但“又”则表明,苏州人已经对市委书记的频繁更换习以为常,新近上任的王荣已经是自1998年8月以来的第四位书记了。

比市委书记频繁更迭更引人关注的是他们离任后的去向。

10月26日下午,吉林省委召开全省领导干部会议,传达中共中央《关于吉林省政府主要领导调整的决定》。中央决定,免去洪虎的中共吉林省委副书记、常委、委员职务,不再担任省长,他的继任者是原苏州市委书记王珉。

此前一天,陕西省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传达中共中央关于调整陕西省主要领导职务的通知。中央决定:贾治邦不再担任中共陕西省委副书记、常委;陈德铭任中共陕西省委副书记。28日,陕西省人大常委会第14次会议接受贾治邦辞去省长职务的要求,任命陈德铭为代省长。

陈德铭,是王珉在苏州的前任,两人几乎同时跃升到省长的位置。而陈德铭的前任梁保华,则是现任的江苏省省长。有评论说:“名闻天下的旅游胜地苏州市,一夜之间成为省长的摇篮。”

根据惯例,省部级官员的退休年龄,正职为六十五岁、副职为六十岁。多位已届或将届退休年龄的省市委书记、部长都将退休,吉林和陕西是新一轮人事布局的开篇。

从地理位置分析,吉林为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省份之一,而陕西则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省份,中央选择从这两个省份开始布局调整,可谓意味深长。

梁保华:解决工业园区纷争

“梁保华过来苏州,省里一个很重要的指导思想,是要解决中国同新加坡之间关于工业园区的发展争议问题。”孟焕民回忆。孟焕民现任苏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此前曾长期担任苏州市委秘书长。

1994年2月26日,中国和新加坡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正式签订了《关于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的协议》。当年5月12日,苏州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正式启动。

不过,在这个“两国合作最值得骄傲的项目”中,双方的磨合并非一帆风顺。苏州市区的对外开放分为一城两翼,中间为古城,东翼为工业园区,西翼为新区。1997年8月,时任新加坡总理的吴作栋首次含蓄地指出苏州工业园区面对激烈的竞争,竞争者是另一翼的苏州新区。1997年12月,李光耀在苏州公开批评苏州新区与工业园区的竞争,言语中难掩失望和不满之情。此间,新加坡还曾要求苏州暂停在新区引进外资5年,但被拒绝。

“当时苏州新区发展得比较快,工业园区发展得比较慢,客观上有它的原因。工业园区原来是洼地,把地填平,所以地价贵,投资成本高。”江苏省社科院研究员沈立人介绍。

同时,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新加坡投资方实力不高等原因,工业园区经营出现亏损。

“原来新区有个主任,叫王金华,在国外讲话不注意,讲了一下工业园区的投资环境不同苏州新区,新区发展得快,工业园区发展得慢,这实际上是客观的,但是新加坡政府很不满意,认为苏州不支持工业园区,支持新区。李光耀在国外公开发表意见,要把苏州工业园区撤掉。”沈立人说。

1998年8月,时任江苏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的梁保华火线上岗至苏州任市委书记。这位江西宜春人在1968年至1975年期间就在苏州市下属的太仓县工作,并曾任太仓县委办公室副主任一职。1981年之后,梁保华在江苏省委、省政府等部门长期担任秘书、秘书长等职务。

孟焕民认为,这位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的市委书记“比较善于处理各方面的关系”。在梁保华的穿针引线之下,工业园区此后的发展较为顺利。2003年,工业园区开发公司在弥补累积亏损的基础上实现利润1200万美元。

在孟焕民看来,梁保华在苏州的另一个贡献是把苏州的环境建设作为重点,“这种环境是全方位的环境,包括政府办事效率,交通通讯设施、卫生环保等”。

“引进外资一直是苏州的重点,梁保华来后还是按照这个思路来做,但是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特点。梁保华后来把创造环境作为重点。外资企业来不来,很重要取决于你的环境,我们当时已经看到了这一点。”孟焕民说。

当时工业园区的新加坡方在管理经验上给了苏州一个启发,梁保华提出“园区亲商理念”,并将这些做法推广到全市。一个细节是,1998年,梁保华任市委书记后接待的第一位客人是美国艾默生电气公司总裁,当时这位总裁正准备推迟在工业园区兴建其海外的最大项目。在和梁保华的交谈中,他深切感受到浓郁的亲商气氛,于是当即改变决定,非但不推迟投资,反而加快了进程。

2000年底,梁保华升任江苏省省长。“他在苏州碰到一个好机会,发展得很快,经过锻炼之后,或者说是镀金之后,到省里来做省长,现在他处理各方面的关系也比较顺利。”沈立人说。

有意思的是,2001年,在中方持有工业园区的65%股份成为大股东之后,苏州选派了被李光耀批评过的苏州副市长兼新区管委会主任王金华到园区担任新总裁,化干戈为玉帛。

陈德铭:创造台资电子产业链奇迹

2000年12月,陈德铭接任苏州市委书记一职。此前的三年中,这位1949年3月出生的上海人在苏州市历任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市长,苏州工业园区党工委书记等职。

来苏州之前,他先后在江苏省泰州肉联厂、江苏省商业厅任职,随后在江苏省政府出任副秘书长、办公厅主任。期间,他分别获得南京大学国际商学院经济学硕士学位及企业管理专业博士学位。

“他的博士论文写得也不错。”作为陈德铭博士论文答辩的评委之一,沈立人认为陈德铭对经济工作的熟悉程度很高。

在孟焕民的眼中,这位书记是很爱读书的人,“晚上经常读书到十一二点”。

“陈德铭的整个工作思路没有大的变化,还是提出构筑一个更高的环境平台,走在中国前列。”孟焕民说。

2001年5月16日,新加坡《联合早报》登载一篇题为《市委书记陈德铭:苏州学到新加坡的亲商理念》的报道,文章写到:“陈德铭指出,在中新合作当中,从新加坡的亲商理念,和一例例具体招商的方法,使苏州学到很多东西。亲商的各种理念,不仅已经深入到苏州工业园区,而且在江苏的各个开发区,甚至全国都在逐步地强调这一点。”

陈德铭曾经对联合国来苏州考察人员介绍说:苏州的经验是政府工作要“到位”,而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政府不就经济抓经济,而是抓人的素质的提高,抓环境质量的优化,以此吸引外来投资,推动经济发展。

陈德铭在苏州另一个引人注目的政绩是昆山的发展。在他的主导下,昆山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镇,在短短数年间吸收了巨额台资,发展成中国甚至是全球最重要的电子产业基地和笔记本电脑基地之一。

“昆山之路首先是昆山人走出来的。”苏州市委党校副校长邬才生解释。昆山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出现于上世纪80年代,当时主要是为了国内的横向经济联合。“上海的有些企业在西部年纪大了,进不了上海,便在昆山开设分厂。”

随后,昆山开始由国内横向联合转向吸引外资。陈德铭曾透露,他到外面招商时,竞争十分激烈,他经过研究发现,电子产业的核心是资讯问题,竞争的是时间,一切都要求快速,要争取在24小时内把产品送到客户手上。

为了满足以上要求,必须具备两个必要条件,一是要能够采集到大部分的零部件;二是要快速通关,将产品迅速送到世界各地。为此,陈德铭组织专人研究全世界生产厂家的分布,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零部件厂商进行招商,通过三五年的努力,在昆山形成了完整的物流配送产业链。

“台资本来集中在福建,现在大部分转移到江苏,江苏主要在昆山。”沈立人说。

目前,昆山吸纳台资二十五亿美元,占台商在大陆总投资的十分之一,被誉为“小台北”。

2002年5月,这位出生于金融世家、在国际上有广泛人脉的学者型官员被中央派赴陕西省,担任副省长,不久又被提升为常务副省长,协助省长贾志邦,全面主持陕西的政府工作。

被任命为代省长之后,陈德铭正式接下贾志邦的担子已成定局,只等明年省人大会议的确认。

<< 上一页123下一页 >>
  0位网友发表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徐和平   编辑: 邵丛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