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资讯 > 大陆 > 正文
中美研究首次证明:人类语言音调高低是后天形成的
2009年05月22日 13:30新华网 】 【打印已有评论0

中美合作研究首次证明:人类语言音调的高低是后天形成的

新华网上海5月22日电(记者张建松)人类语言音调的高低到底是先天决定的还是后天形成的?这是学术界争论已久的话题。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和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合作的一项研究首次证明,人类语音的高低是后天形成的。

语音是人类最直接记录思维活动的一种“复杂体系”,主要由音高、音强、音长、音色四要素构成。其中,音高是指声波频率,即每秒钟振动次数的多少;音强指声波振幅的大小;音长指声波振动持续时间的长短,也称为“时长”;音色则是指声音的特色和本质,也称作“音质”。

据这项研究的负责人、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乐竟泓介绍,目前学术界有观点认为,人类语音的高低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另外,也有观点认为,人类语音的高低和身高、体重、声带发育、喉部结构等先天生理条件没有关系。但在国际学术界一直没有证据可以直接证明语音的高低是后天习得的。

在这项研究中,乐竟泓带领学生在大巴山腹地、神农架深处寻找到两个偏僻的小山村,并做了一组配对实验。这两个偏僻山村,一个是位于湖北省竹山县官渡镇的桃园村,另一个是重庆市巫溪县白鹿镇的九营村,两个村子相距不到60公里,地理、经济形态相近,文化同源、语言同类,村民的语音受外界影响很小。

通过分析比较两个属于同一方言区的两个山村28岁—48岁女性语音,结果发现两个语音样本内部紧密、纯度极高,说明这两个山村有着相对自成一体的交流环境。但两个样本的总体音高水平存在非常显著差异,这说明是两处居民分别聚住交流形成的结果。

“这项研究首次为‘人类语音高低是后天习得’的观点提供了一个证据,同时也启示我们,语音的高低不仅仅是信息传递的载体,它本身也携带了信息,是一种心理表现形式,对人们的认知和认同产生影响,起着文化纽带的作用。”乐竟泓说。

这项研究的论文《中国两个小山村女性音高水平》(The pitch levels of female speech in two Chinese villages)目前已发表在世界声学权威杂志《美国声学》(JASA)上。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张建松   编辑: 马翠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