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今年高校就业迎来寒冬。据了解,本市大多数高校的签约率目前都不足10%,60%以上的大学生没有就业意向。对此,在从中央到地方的教育主管部门不断推出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新政同时,各高校也绞尽脑汁,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加强就业指导以提升就业能力,一系列措施被高校的管理者和大学生们称为“就业融冰计划”。
昨日,记者从本市各高校了解到,在高度重视就业的同时,各高校也进一步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许多高校都开展了以当前就业形势教育为重点的就业教育活动,帮助学生客观、理性、辨证地认识就业形势,引导学生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积极主动地就业,同时积极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就业。面对严峻就业形势可能带来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高校还专门组织毕业生参加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遇到困难的学生及时进行心理疏导,缓解不稳定情绪。
现状1 招聘企业明显减少签约艰难
“以往这个时候,集中全力找工作的同学,差不多手里都握着一两个机会了,只是在挑更合适的。但今年的情况却是,只要有个机会学生就签约了,没有签约的大部分都是一点机会都没有。”本市某高校国际商学院负责学生工作的刘老师告诉记者,近日学院刚做过毕业生签约率的统计,虽然数字上没有太大的变化,但“实质”却不同。“今年到院里来招聘的企业明显减少,尤其是房地产业、金融业、IT业最明显。”刘老师告诉记者。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受经济形势的影响,本市各高校毕业生签约者寥寥,尤其是文科和经管类学生受到的冲击最大。
“如果年前找不到工作,年后可能更难!”眼看寒假就要来临,大学校园里找工作的氛围变得更加压抑和紧迫。因为没有课,不少大四毕业生已经回家了。“来年再说吧,实在不行,就回老家找工作。”毕业生小王告诉记者,已经找工作三个月了,投了很多份简历,赶了N多场招聘会,但至今仍没有接到一个offer。小王告诉记者,身边不少同学都已经动摇了最初的“不去北京就留天津”的想法,开始向省会城市和一些中小城市寻找就业机会。
现状2 校方忙“融冰”教授帮学生求职
就业寒冬的到来,在让大学生们感到阵阵寒意的同时,也加速了高校对今年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盘点分析,推出系列促进就业的“融冰计划”,为抵御就业寒冬做好全方位的准备。其中,除全方位开展就业辅导、加强心理疏导之外,还动员一切资源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和以往专业课教师上完课就走不同,如今,专业教师、校友联手,加入促进学生就业的队伍,甚至由教授、导师亲自带领求职毕业生登门拜访企业,增加就业机会,这已经成为各高校普遍的一种做法。如天津大学材料学院的老师们广泛联系合作单位和校友,在短短一周时间内就联系到17家用人单位;南开大学信息学院建立了就业工作责任体系,并发出《致导师的一封信》,呼吁专业教师加入到促进学生就业的队伍中来。
现状3 “就业博客”助求职者度“寒冬”
“这是我在网上看到的一篇不错的‘面经’,转载过来,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在今年这个被众多媒体称为就业“寒冬”的季节,点开南开大学文学院为09届毕业生创建的就业服务博客,类似这样的就业经验和信息每天更新得非常频繁。现在,每天去“踩踩”这个博客,已经成为该院许多同学上网要做的第一件事。“毕业班近期相关事宜”“体能测试通知”“裁员或不景气公司名单”……博客不仅是就业信息发布的平台,也是南开大学文学院为应届毕业生提供各种服务资讯及进行教学管理的平台。通过这一渠道,毕业生无论身在何处,相关的信息提示和学校重要工作的通知都能被方便地接收。
而在各高校的BBS“求职”论坛中,如今,“面霸”(offer比较多,到处参加面试的强人)们少了。应运而生的是许多新鲜的求职流行语:“辛拉面”(指一些学生投递求职简历后没有回音,毛遂自荐,辛辛苦苦获得面试机会);“霸王面”“霸王笔”(指那些没收到用人单位的面试、笔试通知也要硬闯以求获得面试机会的学生);“电锯”(指公司人力资源部门打电话告诉求职者未通过筛选)。在无奈与调侃中,学生们期盼来年春天的一丝丝暖意。 记者 刘晓艳
2009年大学生
就业形势预测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仍然面临诸多不利因素,总体就业形势比较严峻。
(一)受金融危机的影响,金融行业冲击较大,国内很多外向型及相关企业已经受到波及。
(二)从目前全国和本市部分高校的反映来看,与去年同期相比,用人单位数、提供的岗位数等都有下降趋势。
(三)毕业生就业过分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等少数地区。这些地区恰恰是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因此对毕业生就业会产生一定影响。
(四)预计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达611万人,就业任务艰巨。
2008年本市高校
毕业生就业状况
1.到国有企业、集体、民营、三资等企业就业的毕业生占绝大多数,且所占就业比重稳中有升;到党政机关、科研院所、高校等单位就业的比重持续下降。
2.升学人数继续减少。高职升本招生计划的减少是导致毕业生升学人数下降的主要原因,大多数毕业生直接选择了就业。
3.用人单位临时聘用毕业生的人数上升。
4.近7成在津就业。本市高校本专科毕业生在津就业的人数比例为66. 71%,半数以上研究生留津就业。值得关注的是,其他省市接收我市毕业生最多不到总量的5%,这也说明各高校在天津以外地区开辟毕业生就业渠道的工作亟待加强。
5.外地生源来津抢工作。本市高校本科毕业生非津生源留津人数和外地高校非津生源进津就业人数逐年增加。
6.基层就业人数增加。2008年本市高校本专科毕业生到基层就业41100人,占本专科毕业生的39.62%,比2007年增加11782人。
7.“订单式”就业人数增加。2008年订单式就业毕业生3155人,其中天津生源毕业生约占60%,总人数比2007年增加近1000人。
编辑:
缪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