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资讯 > 大陆 > 正文
刘长乐:中国文化产业在改革开放中前进腾飞
2008年12月03日 14:09人民政协报 】 【打印0位网友发表评论

3月29日晚,“世界因你而美丽--2007影响世界华人盛典”颁奖典礼,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隆重举行。在科学研究、公共事务、体育竞技、文化艺术等领域,荣获“2007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的11位杰出华人最终揭晓。图为国际著名影星巩俐与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及行政总裁、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太平绅士刘长乐同走红地毯。 中新社发 廖文静 摄

刘长乐这个名字和凤凰卫视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20位中国企业领袖”、连续七年的“中国最受尊敬企业”、“2007年度中国十大传媒创新领军人物之特别贡献奖”……在他的带领下,庞大的环球市场加上成功的扩展策略令凤凰卫视由单一频道发展为多频道的平台,覆盖亚太、欧美、拉丁美洲及非洲逾150个国家及地区,加上凤凰周刊和凤凰网,成为一家在国际社会享有盛誉的多媒体跨国机构,并在香港创业板挂牌上市。

除了置身其中长袖善舞外,对于文化产业,刘长乐也一直保持着理性的思考:“发展是硬道理。改革开放为中国开创的是前所未有的新时代,这样的历史时刻不是任何时候都有的,中国的文化产业此时不腾飞,不做生产力的助力更待何时?”在跟记者谈到文化产业发展的各种问题时,刘长乐有着对成绩的欣慰、对现状的忧虑,而更多的还是前行的信心和干劲。

市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记者:上世纪80年代初是改革开放发轫之初,那时候您刚进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成为一个媒体从业人员。在您的印象中,当时有关于文化产业的认识么?文化产业开始的迹象是什么?

刘长乐:那时候还没有文化产业这样一个概念,通常叫做文化事业,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改革开放是从经济领域开始的,在文化这一块显得稍微慢一点。1979年1月28日,上海电视台宣布“即日起受理广告业务”,并播出了“参桂补酒”广告,这是我国大陆第一条电视广告,后来又播出了第一条外商电视广告“瑞士雷达表”。记得那个时候看到苹果牛仔裤的广告觉得很新鲜,其实当时连苹果是什么、在哪里都不知道。报纸上的广告也是经常阅读的内容之一。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广告的发展非常迅速,也是文化产业一个相当典型的代表,但是我们也不能把广告就作为文化体制改革或文化产业发展的标志。文化分为大文化和具体的文化,大文化包括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文艺团体等多个方面,这也是文化产业所涵盖的领域。

文化产业开始形成的显著标志是财政拨款的减少。过去这块儿全部靠财政拨款,而在产业化的过程中,财政拨款逐年递减,这是一个很大的变革。以传媒系统为例,现在媒体的政府财政拨款基本归零,有些还会返还给财政。

从内容上看,文化的发展由传播者本位向受众为主体转变。过去媒体输出者是主体,强调宣传和教育功能,根据主体需要来决定传播内容。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市场的作用下,受众的需求越来越得到重视,逐步上升到主体的地位。

记者: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力地冲击了我们固有的观念,而文化产品比一般的商品有着更为复杂的属性,在产业化过程中会产生很多观念的碰撞和矛盾,您怎么看待?

刘长乐: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的发展是由经济改革推动的,是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它不像经济改革那么的富有冲劲。文化产品的属性是个大问题,文化产品是不是商品?在计划经济时代,文化产品是没有商品属性的,因此,当文化产业化发展时,必然会受到观念的阻碍。可是市场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当人们还在争论时,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早已用无孔不入和包罗万象的力量使文化市场发育起来。比如广告,它的出现并不是由中央下发文件形成的,这种转变是很正常的事情。我看了最新007电影的零点首映,深夜的北京影院里都是爆满,这有力地说明了我们市场的开放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

现在看来,文化要不要产业化根本不是问题,但是如果按照传统的惯性下来,这确实还是一个问题。曾经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文化是不能提产业化的,但是我们现在还要重新来研究这个文化产业的属性问题。如果从文化属性和商业属性的两个角度来探讨文化产业的出路,就会有两个困惑。一个是商品性会不会取代文化性,一个是文化含量高精粹的品种,会不会遭到被灭绝的命运。我认为两种情况都不会,文化产品的政治属性和商业属性并不矛盾,不能混为一谈。

由于过去我们一直不愿意提文化产业化,认为跟市场联系起来,就会削弱文化的宣传功能,背弃社会属性,这其实不全面,这会导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消极被动,成长速度慢,创新力度小,以至于市场被人家抢占了先机。如果说将文化产业这两个词的关系,用商品社会的词来解读,文化只是一个形容词,产业只是一个重点。

记者:2006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这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件,也掀起了改革和产业化的热潮,您怎么看待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性?

刘长乐:2001年3月,第一次在中央文件中使用了文化产业的概念,把发展文化产业列入了规划,这是很不容易的。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作为两个概念提出来,这在文化产业的理论认识上是一个重大的突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这在历史上是第一次,以此为标志,一个更大程度上的文化体制改革热潮正在全国兴起。到“十一五”时,力度就更大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获得了政府和各个机构,包括领袖人物的重视。他们已经认识到文化产业的发展是经济的一个新增长点,而且是一个大增长点。要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改革先行,就必须搞好文化体制的改革。

文化产业的崛起代表了世界经济和文化现代化的大趋势,文化产业的世界强国将影响世界经济和人类生活的走向。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虽然已经在经济发展上突飞猛进,令世界刮目相看,但文化产业的发展仍相对滞后。软实力的发展跟不上,会严重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忽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就会失去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会影响国家安全;还可能在道德伦理方面滞后于经济的发展,造成社会发展生态的畸形与不平衡。

文化产业面临失衡状况

记者: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高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将成为支柱产业,但从总量和规模上看,还是失衡的。您怎么评价这种状况?

刘长乐:我们有两个参照系。一个是相对于高速发展的经济增长速度,我们的文化产业体积和重量不能与之相匹配。第二个相对,就是相对于中国丰富的文化遗产。我们有非常悠久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历史,但是到目前为止,我们的文化产品不仅没有很好的保护开发利用,甚至还有相当程度的自轻自贱,乃至相当程度的毁坏。

2003年年底,我国文化和相关产业实现的增值是3577亿元,占GDP的3.1%。而日本2000年文化产业的规模就已经达到了85万亿日元,占GDP的17%。美国当年的文化产业总收入是4000亿美元,产值占GDP总量的18%~25%。由此可见,我们文化产业占GDP的比例和其他国家相比相去甚远。

在知识经济时代,这势必会导致整个发展的限制。经济文化是生产力,即使工商文明的核心是商品交易,也不能回避商业运作的背后拼的是文化内核。德国制造的汽车为什么可以打败美国,是美国的技术不如德国吗?不是,而是德意志民族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文化特征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中国的文化产业相对于经济发展来说是相当弱小的,如果不能迎头赶上,必然不能承担社会发展的重负,我们要看到这样的危险,应该尽早地呼吁、尽早地在相应的方向上做好调节。比如说信息产业进程的推进,比如说教育的普及和受教育的平等,等等。

尽管在人类历史4/5的时间里,中国一直享受着世界大国的辉煌,一直是一个文明古国,有人将儒家视为整个西方文化的挑战者,可是在传统文化的现代技术开发利用上,我们是愧对祖先的。

<< 上一页12下一页 >>
  0位网友发表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谢颖 姜贵东   编辑: 汪敏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