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资讯 > 大陆 > 正文
改革开放30年:所有制改革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回顾
2008年09月08日 09:25人民网 】 【打印

  我国30年改革开放,在改革理论探索中争议和分歧最大的是所有制,在改革实践中取得成就最大的也是所有制。我们可以形象地把中国所有制改革比喻成经济体制改革的“珠穆朗玛峰”和“马里亚纳海沟”,就是说我国的改革深不过所有制改革,也高不过所有制改革。本章回顾了我国所有制改革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总结了所有制改革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成就和基本经验,分析了我国目前所有制结构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对未来5~10年深化所有制改革提出了十条建议。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问题是整个政治经济学甚至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体系的核心,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仅不能回避、淡化和绕开所有制问题,恰恰相反,应该把所有制范畴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范畴之一。在我国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当中,进一步优化我国经济领域的所有制结构,形成更加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的新型所有制结构,对我国经济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加速实现现代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一节 所有制改革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回顾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实质上是所有制改革的历史,我国经济领域所有制结构的调整过程,实际上也是市场化改革逐步深入和非公有制经济崛起的过程。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所有制结构和所有制实现形式逐步多元化;同时,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也推动了所有制结构的完善和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我国经济已经进入新一轮高速增长时期,国家发展经济的思路正在从政策推进转向制度保障,所有制结构调整也进入攻坚阶段。

  一、所有制结构初步调整阶段(1978~1991年)

  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改革开始的,所有制改革也是以农村为突破口的。1978年12月,安徽省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的农民第一个吃“螃蟹”,实行“分田到户”。在国家政策的宽容下,1980年底,全国实行包产或包干到户的生产队占生产队总数的比例,由年初的1.1%上升到20%。1982~1986年,中央连续5年每年制定一个一号文件(人称“5个一号文件”),把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推向全国。到1986年,人民公社及其下属生产队已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61766个乡镇政府和847894个村民委员会。

  中国农村经济改革还有一个预料不到的收获——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这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农村中可以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相媲美的一大奇观。到1987年,乡镇企业个数从1978年的152万个发展到1750万个,增加10倍还多;从业人数也从1978年的2826万人猛增到8815万人;产值达到4764亿元,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51.4%,第一次超过了农业总产值;乡镇工业产值就占到了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4(到1997年,乡镇企业产值已经占到全国工业总产值的一半)。这是中国农村经济一场极为深刻的变革,是中国工业革命的重要成果。

  我国自改革伊始,就开始了对国有企业改革的探索。在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之前,企业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放权让利,强化刺激。从1984年10月到1986年,国有企业先后进行了利改税、拨改贷、企业承包制和股份制等改革。从1987年开始,国有企业改革围绕着重建企业经营机制这个中心,全面推行各种形式的经营责任制,包括大中型企业的承包制,小企业的租赁制和股份制的试点。在1991年以前,国有企业改革最主要的手段是承包制。股份制改革的思路就是这时提出来的。在这一时期,非公有制经济也取得了比较大的发展。1988年是私营经济的黄金之年。到这一年的年底,整个全国已有1000多万家个体企业和20万家私营企业,雇用的工人总计2480万人。至此,我国已基本上建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

  二、所有制结构进一步调整阶段(1992~1997年)

  1992年春邓小平南方讲话和10月中共十四大的召开,是中国改革进程中最伟大的里程碑之一。经过十多年的曲曲折折反反复复,我国最终走出了计划经济本位论的樊笼,步入了市场经济本位论的正轨,人们摆脱了姓“资”姓“社”的争论,把所有制理论创新迅速转化为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迈进的物质力量。

  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现代企业制度试点。1994年11月初,《关于深化企业改革,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规范意见》和《关于选取一批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现代企业制度试点的方案》等文件出台,标志着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工作正式开始。除国务院推行103家国家级企业试点以外,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又选定了2000多家地方企业试点。国务院要求试点工作必须严格按照“三法”、“两则”、“两条例”办事 ,实行“三改一加强”(改组、改制、改进,加强企业内部管理)。1995年4月份,国家体改委在成都召开企业改革的试点工作会议,这次会议通过充实“三改一加强”为“五改一加强”,即“改组、改制、改造、改进、改善”和“加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

  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逐步完善。截至1995年底,经营性国有资本中有60%以上分布于工业、建筑业以及贸易、餐饮业等一般性竞争领域。在工业领域,共有国有企业87905个,其中小型企业72237个,中型企业10983个,中小国有工业企业占国有工业企业总数94.7%,分布于其中的国有资产量达17576.4亿元。私营经济是填补国有经济退出领域的一支重要力量,其迅速发展构成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的一个重要条件。乘着新一轮改革开放的东风,1993年中国私营企业发展迎来了第二个春天。1993年,私营企业迅速地超过1988年的水平,达23.7万家:1994年,大举增至43.2万家。至于私营企业的注册资金,在1989年和1990年间几乎没有增加,在1991年到1995年,增加了大约20倍,达到2400多亿元。1995年12月,国家工商总局列出中国30家最大的私营企业。它们年销售收入全部超过1亿元,其中位居第一的是希望集团有限公司,年销售收入16亿元。

  三、所有制结构主体多元化阶段(1998~2001年)

  所有制理论进一步完善。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报告中关于“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的论述,应当说是理论方面最具突破意义的一段。这是党中央在正式文件中第一次对我们国家传统的公有制理论作出重大修正,进而第一次将经济改革的方向指向传统的公有制。中共十五大解除了人们多年关于“股份制”姓“公”还是姓“私”问题的顾虑,积极推进和规范企业股份制改造。

  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公司大集团,国有大中型企业开始做大做强。经过多年的国有经济布局调整、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全国规模以上的国有控股企业由1998年的6.5万户减少到2002年的4.3万户,但利润却从736亿上升到了2316亿,增长了2.5倍。其中,2002年税金达到4000亿,占全国工业上缴税金的65.6%,它们中的2/3仍是国有控股的。2001年底,我国基础产业占用国有资产总额为37235.7亿元,比1995年增长1.1倍;国有大型企业占用国有资产总额为45990.7亿元,比1995年末增长了1.5倍;国有净资产总量比1995年增长91.4%,但国有经济对经济总量(GDP)的贡献率则逐步降低,从1978年占56%降至1997年的42%,这有助于进一步改善所有制结构。

  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步伐加快。到2002年,15.9万户国有控股企业中的50%以上实行了公司制改革。1998~2002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重组上市的有442家,累计筹集资金7436亿元,其中境外筹资352亿美元。一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的企业和资源枯竭的矿场退出了市场。1994~2002年,全国实施政策性关闭破产项目3080个,涉及核销银行呆坏账准备金1995.4亿元,安置职工约530万人。关闭破产政策的实施,不仅推动了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调整,也促进了企业优胜劣汰机制的建立。

  放开搞活了一大批国有中小企业。1997年以来,各地通过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股份合作、出售等多种形式加大了国有小企业改革的力度,改制面达85%左右。国有小企业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吸引外资和民营资本,实现了产权多元化。到2002年年底,全国的中小企业有14.8万户,比1995年少了14.5万户。1999年以前,全国的国有中小企业连续6年亏损,2000年、2001年、2002年全国国有中小企业分别实现利润73亿元、109.8亿元、286.9亿元。

  国有经济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到2002年底,我国国有资产总量达到11.83万亿元,其中经营性国有资产7.69万亿元,占65%;非经营性国有资产4.14万亿元,占35%。15.9万户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资产总额达18.02万亿元,实现利润3786.3亿元,上交税金6794.1亿元。1995~2002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户数从7.76万户减少到4.19万户,下降了46%,实现利润从838.1亿元提高到2209.3亿元,上升了163.6%。国有中小企业户数从24.5万户减少到14.9万户,下降了39.2%,1997年国有小企业盈亏相抵后净亏损额达502亿元,2002年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286.9亿元。

<< 前一页12后一页 >>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编辑: 汪敏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凤凰图片08奥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