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资讯 > 大陆 > 正文
仇和:一个争议官员的成名前后
2007年12月24日 18:10南方周末 】 【打印

 

在一个不起眼的地方,激进的仇和成名了;在一个更显赫的位置上,他还能保持这种激进吗?

这本是江苏省内的一次普通工作会议,但却吸引了全国很多媒体的关注,甚至一些海外的媒体都发表了相关的评论。


标题无一例外凸现10月9日这次会议主持者的名字:副省长仇和,曾经的中国最富争议的市委书记。

成名仇和本是农民出身,1957年出生在江苏盐城滨海县农村。1978年他考上了大学,这成为仇和人生第一个重要转折点。作为当时稀缺的大学生,他进入省农科院工作,两年升为副处级。

1996年,仇和作为江苏省派出深造人员,从美国学成归来,并在39岁的时候担任宿迁市副市长兼下属的沭阳县县委书记。2000年,仇和升任宿迁市委副书记、代市长,8个月后,他被任命为宿迁市委书记。

在地理版图上,仇和所在的宿迁市在省内都是个默默无名的地方。这个10年前新建的地级市历史短,虽说行政级别和江苏的苏州、扬州一样,但名气根本不是一个级别。

更要命的是穷,在江苏这个富裕省份,如果说宿迁在江苏有什么特点,那就是“突出”的穷。1996年宿迁建市初期,人均GDP还不到江苏省平均水平的1/3,仅相当于中部地区的1/1.7,被称为江苏经济的“第四极”。这个排在苏南、苏中和苏北之后,既穷且大的宿迁成为江苏经济社会发展“木桶”中最短的一块板。

然而就是在这个“穷乡僻壤”,仇和的命运在2004年发生了转变,依靠一系列激进的人治色彩浓厚的改革措施,他一举成名。

2002年,宿迁推行1/3干部离岗招商、1/3干部轮岗创业,政府催生了上千“官商”;

2003年,宿迁市强行推进教改医改,变卖幼儿园和医院,引起激烈争议。从当年的7月12日至10月2日的短短时间内,央视《焦点访谈》三次聚焦宿迁。

“仇和望一望,拆到南关荡,仇和手一挥,拆到沂河堆。”“拆了你别哭,没拆你别笑,那是仇和没看到。”民间段子如此描述。

2004年2月5日,一位南方的记者发表了《最富争议的市委书记》一文,迅速引起全国性的轰动。

仇和出名了,一场关于“仇和现象”的讨论随之而来。

 

相关报道:争议中的仇和

仇和简历

江苏省副省长仇和调任昆明市委书记

江苏副省长仇和铁腕整治排污 要求用最彻底措施

仇和的升迁预示着官场潜规则的变化

仇和例外擢升 反思“人治”的限度    

<< 前一页12后一页 >>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编辑: 印权斌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