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资讯 > 大陆 > 正文
深圳外调高官首次进入政治局
2007年12月07日 03:51北方网 】 【打印

深圳外调高官的优势在于,他们在深圳这个有着先天创新精神的城市历炼,对市场经济的脉博有更准确的拿捏,也有着更为开放的思维,而毗邻香港的地缘优势让他们有着更宏大的国际视野。而另一个更为现实的理由,当他们再回深圳招资引资之时,原有人脉优势无疑显得更为便捷而有效。

——民间观察人士

12月6日上午,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李鸿忠完成了其从政身份的又一次切换——挥别南粤之滨的深圳,前往“九省通衢”湖北省任代省长。他也是特区建立以来第7位离深履新的市委书记。

自1980年8月26日,深圳特区建立之后27年间,深圳共历经了7任市委书记,此后均调离深圳,或到广东省任职,或调外省,或进京做官,其中原市委书记、现兼任天津市委书记的张高丽在刚刚闭幕的十七届一中全会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这也是深圳有史以来首位进入政治局的外调高官。曾经和张高丽在深圳一同共事的“搭档”、原深圳市长于幼军此前也从山西省长调任国家文化部党组书记、副部长。此外,深圳还有多位局级干部外调至广东省内其他地市任职,目前有3人官至市委书记。

深圳:从政生涯重要驿站

深圳高官外调的历史由来已久,只是近几年的外调高官的升迁之旅更为频繁。

1981年,被习仲勋称作“特区第一个孙悟空”的首任深圳市委书记吴南生,从省里来深“支边”后又调回省里任两届政协主席。第二任书记梁湘,1986年5月一度被免职赋闲,后被再次起用调任海南省长。“京官”李灏(曾任国务院副秘书长)到深圳任职市委书记长达7年,1993年4月回调全国人大常委会。1993年,时任市长的厉有为接棒深圳市委书记,随后同“国策研究学者”胡鞍钢等展开大辩论永远载入了特区思想解放史册,1998年上调全国政协任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

2001年12月,时年55岁的深圳特区第五任市委书记张高丽离开深圳,调任山东省长,两年左右,其当年的“搭档”于幼军也调任湖南任省委副书记、常务副省长,两年后升任山西省长。迄今为止,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历史上惟一女市委书记黄丽满也在2005年3月调任广东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同多任深圳市委书记和市长一样,通过深圳这个政治平台完成了从副省级向正省级身份的切换。

昨日,深圳第七任市委书记李鸿忠被任命为湖北省代省长。同其他外调高官一样,他们的从政生涯并非始自深圳,但是深圳无疑都成为这些高官从政生涯中举足轻重的驿站。正如《南方周末》两次刊发时任山西省长于幼军的专访文章里仍这样开头:“从地图上看,深圳、长沙、太原几乎连成一条直线,于幼军就是沿着这条线一路向北,走过从深圳市长到湖南省常务副省长、山西省长的这一路仕途。”

在观察人士看来,深圳作为中国最成功的经济特区和副省级计划单列市,因其特殊的政治经济地位和社会影响力,“使深圳理所当然成为这些高官下一步更上层楼的一个具有转折意义的发挥舞台”。因特虎三剑客之一的金心异分析,近年来深圳高官外调并一路跃升的现象背后,是深圳已从当年的经济的辐射地变成今天的干部人才输出地,深圳已彻底地告别了过去单纯的靠经济来显示其在全国的辐射作用,在深圳锻炼出的人才不断地输向内地,往北辐射。“在他们走出深圳的同时,也将深圳好的经验和市场理念以及全球化的视野带到当地,促进当地经济和行政队伍的建设,提高了当地政府运营效率。”

务实和思想解放受好评

民间观察人士认为,深圳外调高官的优势在于,他们在深圳这个有着先天创新精神的城市历练,对市场经济的脉搏有更准确的拿捏,也有着更为开放的思维,而毗邻香港的地缘优势让他们有着更宏大的国际视野。而另一个更为现实的理由,当他们再回深圳招商引资之时,原有人脉优势无疑显得更为便捷而有效。

事实上,外调高官的表现也印证了民间观察人士的评价。

<< 前一页12后一页 >>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编辑: 周恒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