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门搜索词:
王毅出使日本的三年:中日关系走过最艰难时期
2007年09月20日 11:18南方新闻网投票数: 顶一下  【

2005年10月24日,第18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中国电影百年纪念晚会。张艺谋(右)和王毅(中)大使十分亲热。一旁是日本经济团体会长奥田硕(左)郑岗/图

三年前,王毅出使日本。在东京召开的第一场记者招待会上,问答始终围绕着这几个词:靖国神社、东海油气田、日本入常、反日教育。王毅坦陈,当时中日间“存在严重政治障碍”。

三年后,当他结束大使任期之际,终于可以说,中日关系“走过了最艰难的时期”。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民间外交,曾经对中日邦交正常化作出过决定性的贡献;而回看王毅使日三年间,当两国高层交往陷入困境时,“以民促官”的思路再次成为突破口。

这次的主角之一是王毅。当“与日本各界接触”成为“对日方针”时,王毅走遍日本,进行了超过百场的演讲,邀请日本民众到中国使馆“走邻居”。

“中日外交从低谷中走出来,是水到渠成。”一位中国外交官对本报记者说,“而这渠中之水,相当一部分来自于大使馆面向日本民众的工作。”

在中日关系的冰冻期里

2004年9月,王毅出任中国驻日大使,媒体不约而同用了“临危受命”。中日关系当时正处于低谷。

旅日学者刘迪记得,哪怕在冲绳的出租车上,司机都会说“中国太可怕”。东京街头,常可以见到中文告示,内容竟是“警惕可疑的说中文的人”。如凶案的凶手是日本人,报纸就只有一条消息,一旦凶手是中国人,报道立刻连篇累牍。

日本外务省国际报道官千叶明等日本官员认为,王毅使日是中国“重视中日关系的积极信号”。当时,王毅和整个中国驻日使馆团队要面对的,远不是传递积极信号这么简单。当时,两国东海油气田争端正酣,而在日本入常问题上,中国也暗示要动用否决权。

“和早年友好的时期相比,那几年的工作很不顺心。”一位外交官对南方周末记者说。从2001年到2005年,中日政府首脑没有互访。

2004年12月,因为日本给李登辉发放签证,王毅和日本外务省进行多次交涉。他言辞犀利,称李登辉可能成为“战争制造者”,警告日本不要“自食其果”。日本媒体为此批评王毅“过激”,甚至表示“怀疑王大使对日本抱有的善意”。

在这一年,中日关系的坚冰日见增厚,日本内阁府的民意调查显示:对中国有亲近感的日本民众比例再创新低,降至38%。

“过去中日间的问题,更多的是政府间的分歧,对老百姓之间的感情并没有多少影响。”中国驻日使馆一位工作人员介绍,“但是,冰冻期太长了,舆论也推波助澜,所以国民感情的因素日见凸现。”

出使日本前,王毅对国内媒体所说的一番话,或许正鉴于此。 “这次赴任将……积极地、广泛地与日本各界接触。”他说。

大使不出面,谁出面呢

2006年1月,供职于日本早稻田大学的刘迪在策划“中国大使馆寄赠讲座”,希望邀请中国使馆的官员向早稻田大学的师生们介绍中国。“没想到王毅大使亲自来讲了第一讲,题目是‘中国的外交政策和政治经济形势’。”

随后,加上中国驻日使馆的全部9名参赞,这个系列讲座办了整10场。

其实,早在2005年1月,王毅就已在早稻田进行过“中日关系和地域协作”的演讲。据共同社报道,王毅用日语演讲后,接受提问,“态度随和亲切,学生对他印象很好”。

三年间王毅作了多少场演讲?大使馆相关人员的回答是“数量惊人”。“针对不同人群,王毅大使要准备不同的演讲稿,很有文采。”大使馆相关人士介绍说,“这是前几任大使做不到的。”

“在大多数情况下,面对日本民众,王毅都说日语。而且,他的日语很高雅。”共同社资深记者河野彻对南方周末记者说,“王毅特别了解日本的想法,也坚持中国的原则,但最难得的是,他能把中国的想法,以日本人能接受的方式说出来。”

<< 前一页12后一页 >>
   编辑: 郑伦班

>> 发表评论

如果您还不是凤凰会员,欢迎 注册

  •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 添加标签:

    (*添加多个标签用逗号隔开)

  • * 您要为您所发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 * 以上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凤凰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