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历史频道专栏作者王勇供稿)
国民党里有些人很可爱,别看他们武不能剿共,文却能治国,今天就说说张振汉、沈鸿烈和蔡孟坚这三位将军。
张振汉的大手笔,至今不过时
张振汉的名字,很多人一定很陌生吧?不过,要是提起黄百韬,想必就耳熟能详了。黄百韬见死不救是有前科的,他连自己的长官都不救,更何况非亲非故的张灵甫呢?被他抛弃的那位长官,就是41师中将师长张振汉。
1935年6月,41师在驰援宣恩的途中,由于情报失密,左支队被贺龙红军包围于忠堡以东的构皮岭盆地。这一仗,便是著名的忠堡战斗,歼敌2000余人,生俘张振汉,其战役特点也与12年以后的孟良崮战役十分相似,即打的都是“挖心战”,而数里之外的其他敌军同样都畏缩不前。
当时,41师兵分3路、齐头并进,左路是师部直属队及121旅,右路是黄百韬任少将旅长的123旅,而中路则是临时配属的144旅和其他杂牌两个团,战斗力不强,所以,张振汉才把解围的希望寄托在黄百韬身上,可那黄百韬,打了几枪便溜之大吉。气得他最后没办法,只好换上小兵的服装,企图蒙混过关,直到额头上被红军打了一枪托,血流满面,才乖乖承认自己的身份。
对于黄百韬的坐山观虎斗,张振汉曾愤愤不平地说:
红军围宣恩、打椒园,军长徐源泉命令我们增援,我们分三路,黄旅三个团为右路,他们先到忠堡两个团;吴清雪为一路三个团,打响后占领阵地,但红军一冲就跑了;我只带一个营的两个连和师部的特务连。我们被冲成两段,他不增援就完了。黄百韬对我有意见,主要是想当师长,我也给他向徐谈过,但徐不同意。此人虽然有些才干,但胸怀狭小,野心大。
不久,黄百韬果然取而代之,荣升师长。
而张振汉被俘以后,因为是保定军校毕业的,留着有用,所以被红军带着走了两万五千里,到达延安,做了一段时间的战术教员,直到1937年才因病回到国统区。抗战期间,他主要经营工商业,政治上军事上倒没什么建树,真正有所作为的,则是在他去了连云港以后。
1946年,张振汉被行政院直接任命为江苏省连云港市第一任市长,打破了一般城市由省里组阁的惯例,尚属罕见。此举,无异表明中央政府对连云港的重视,将其地位等同于特别市,而张振汉也不负重托,以“做大事,不做大官”的心愿,站在陇海线横贯内陆,东起连云港、西接俄罗斯的的高度,呕心沥血,主持制定了《连云市建设刍议》,这是一部气势恢宏、细致周密的发展规划,为我们展现出一幅现代港口和滨海大都市的宏伟蓝图。
规划,作为百年大计,一旦不合理,就会出现拆了再建、建了又拆的短期行为。当时,连云港城区不过7万人,而张振汉的规划容量却是150万,起点之高,可见一斑。按照当地人口年均增长15%的速度来看,这一规划,坚持100年不修改都绰绰有余。
在他的规划中,连云港建设分两大部分:
市区方面:各行各业均有自己相应的定位,如平原地带为商业区,山麓地带为住宅区,玉带河两岸为文化区,海滨、岛屿和云台山为风景区,既从整体上形成错落有致、浑然天成的城市景观,又体现出自然生态与人居环境的完美结合。为确保居民生活,还对医院、学校、图书馆、电厂、公交、车站、电话、下水道、屠宰场、菜市场、绿地、广场、公园、体育场、海滨浴场、甚至公墓等配套设施都作了系统安排。其中,仅城市主干道就有11条。
港口方面:张振汉立志赶上上海、超过青岛,对栈桥、铁路、装卸场、仓储、各种机械、防波堤、航道、浮标、工房、通信、医院、福利机构等工程也都作了比较详尽的规划阐述,特别是对拦海大坝的建设表现出十分慎重的选择。他说:“若用大堤封闭西港口,虽可增加港湾面积和码头长度,但流速变小,淤积泥沙必多,恐仍得不偿失。”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作者:
王勇
编辑:
蔡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