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2006年9月9日是毛泽东逝世30周年纪念日,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副主任萧延中教授解读毛泽东:“毛泽东这个人是很罕见的一个人,是天公造化……在今后历史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毛泽东的问题还将影响我们这个国家。”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今天请到的嘉宾是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副主任萧延中老师,萧老师是毛泽东研究的专家,近期关注的是晚年毛泽东的研究。先请萧老师跟网友打一下招呼。
萧延中:网友们好,我是50年代中期出生的那一代人,高考恢复以后的第二届大学生,也就是78年。这样一个背景下成长起来一代人,其经历与现在的青年人可能不太一样。正是这样一种经历,有人说是一笔特殊的财富,使得我们跟老一辈不一样,跟青年人也不一样。
记得改革开放之初,流行过一句话叫做“老一辈说我们是没出壳的鸡,新一代说我们是被淹过了的蛋”,正是指我们这一代人,什么都不是。我们这样一辈人,对于毛泽东的看法可能代表那个时代的一批人的感受。
主持人:9月9号是毛泽东逝世30周年纪念日,也将陆续邀请一些嘉宾过来访谈。今天先跟萧老师做一个简单交流。请问萧老师,我听说曾有专家评论,说“毛泽东就跟拿破仑一样,每过十年对他的评价就翻一个个儿”。现在毛泽东已经去世三十年了,现在人们对于他的评价有什么变化吗?
萧延中:这个评价是去年年底台湾中研院院士许倬云教授闲谈时对我说的。我觉得他说得非常有道理。毛泽东刚刚去世的十年,因为刚从他的时代走出来,文化大革命结束,留下很多问题,人们对他晚年的错误感觉比较深,所以,那个时候大家对他的错误批评比较多。到80年代末期,1988年左右的时候,有一些转变。当时我就有一个判断,可能会出现一个“毛泽东热”。那时人们对此还在争论,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从1988年到1993年这个时期,实际上人们对于毛泽东的评价还是发生了一些转变。1993年达到一个鼎盛的时期。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复杂,一方面,1993年是毛泽东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日,这是一个直接的大因素;再一个方面就是官方对于这个纪念仪式很重视,因此促成了这样的一个结果。再往以后的阶段,人们对毛泽东的研究和关注实际上形成一种深刻化、多元化的趋向,人们不再关心毛泽东是一个好人还是一个坏人,而是在探究他的那个时代的历史的性质是什么。面对这样一个问题,有些人认为,毛泽东的错误给当代中国的发展带来很严重的悲剧性后果;另外一些人则认为,仅仅这样评价是不够的,毛泽东还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建立了很多功绩,比如民族独立、基础建设、两弹卫星和大国地位等等。到现在,我看毛泽东研究界和普遍社会舆论对他的评价应该说是多样化的。
毛泽东晚年由于没有任何权力可以制衡他,所以当他的决策出现失误时就无法避免
主持人:这就是说,不同的人对于毛泽东的解读会有不同的方式?
萧延中:对,这跟他们的亲身经历和他们对于这个社会的体悟有直接的相关性。
主持人:您的研究领域主要是晚年的毛泽东,毛泽东的晚年充满矛盾性。以前我们在教科书当中读到,他的早年、青年甚至中年没有什么大的政治失误,是一个杰出的领袖式人物,但是到了晚年,却发动了“文化大革命”,这让大家很难以理解,也很困惑。您认为他晚年的转变是原因为什么?
萧延中:谈到这个问题,有两点需要说明。第一点,关于毛泽东从早年、中年到晚年,其思想出现过一个转变的过程,这是一个目前比较普遍的观点。但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毛泽东本身并没有变,而是毛泽东所经历的时代在变。毛泽东早年的经历和思想,中年时期所取得的成就,以及晚年的政治思考,在思想体系上和价值体系上是以一贯之的,没有变,所变化的是时代。毛泽东年轻时候的时代是那个样子,而其晚年时期的时代则又是另一个样子。总之,毛泽东心目中的那个乌托邦理想没变,而是时代在变。而这是一位美国学者沃马克(Brantly Womack)提出的观点,我个人比较赞成他的这个观点。但思想家的思想和时代要吻合,毛泽东早年思想和晚年思想之所以会让人感觉不一样,其实是因为时代在发展变化,但他的思想不变,在这其中会出现一种思想家的思想与时代需求不吻合的感觉。但实际上,毛泽东的思想体系应该说是以一贯之的。这是我想谈的第一点。
第二点,1949年以前,中国共产党作为在野党,其政治行为是要受到执政党制约的,也就是说,那时中国共产党是处于一种受到政治制衡的历史环境中。这种制衡要素其实使得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必须比较谨慎。但是1949年以后,中国共产党成为唯一的一个执政党,我个人认为,在制度的角度上政治制约的因素减少,再没有一个像国民党那样的政党去制约他。尤其毛泽东在能力方面表现得非常突出,不是一般地突出,所以就会形成他自己一个人说了算的格局。
对于任何人来说,无论他是多么伟大,还是多么平凡,都有局限性。毛泽东在他的晚年由于没有任何权力可以制衡他,所以,当他的一统决策出现失误的时候,就没有办法加以避免。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萧延中
编辑:
石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