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怀非一贯反对大跃进 毛泽东批评无根据
2009年12月23日 10:50凤凰网历史综合 】 【打印共有评论0

本文摘自《彭德怀全传》作者: 彭德怀传记组 出版: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在庐山会议上,毛泽东批评彭德怀,说他是群众运动的反对派,说他从一开始就是反对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八届八中全会决议中还说,彭德怀在北戴河会议以后,跑遍十几个省专门收集反对“大跃进”的材料,作为“向党进攻的炮弹”。事实证明,这些都是主观臆测,是毛泽东判断的重大失误,这种失误导致毛泽东在庐山作出了给整个国家和人民生活带来灾难性后果的错误决策。

在“大跃进”那个狂热的年代里,特别是在“大跃进”初期,彭德怀不仅不是什么反对派,而且是那场群众运动热情的支持者。

50年代前期,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发展蒸蒸日上。到1956年春暖花开的时候,我国已基本上实现了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尽管前进道路上还有种种困难,但第一个五年计划预计有把握完成。经济建设上的胜利,犹如一场春雨,滋润了干涸千年的神州大地,使亿万人民欢欣鼓舞。但是,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领导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者们深深知道,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胜利完成,仅仅是开始,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要把中国建成真正的社会主义强国,还要走很长很长的路。

在红墙碧瓦的中南海,党中央的领导人夜以继日地忙碌着,一面接收着来自全国各地的胜利信息,一面紧张地进行着召开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准备工作。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中心议题就是研究今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指导方针,制定我国经济建设的第二个五年计划。毛泽东主席和政治局的所有成员都清楚地知道,第一个五年计划虽然完成得比较顺利,但基本上是照搬苏联的经验。这些经验对于一个刚刚开始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中国,当然是非常宝贵的,有的经验对我国经济建设起了积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践也证明,苏联的有些经验不很适合或很不适合中国的国情,需要加以研究和调整。新中国的设计师和缔造者们感到,一个国家不能总踩着别人的脚印走路,在今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应该在学习苏联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采取更适合中国国情的办法,使国家经济建设的速度发展得更快一点,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得更快一些。

1956年4月,毛泽东提出了“十大关系”,它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结晶,它的基本精神就是要探索一条不同于苏联和东欧各国的,又多、又快、又好、又省的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这种迫切的愿望不是毛泽东或哪一个领导人凭空想出来的,而是时代的产物。长期的封建反动统治造成的贫穷落后和帝国主义的侵略威胁,要求中国共产党领导亿万站立起来的中国人民,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度摆脱贫困落后,使自己的国家尽快地强大起来。

走自己的路,加速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这一点上,彭德怀和毛泽东是完全一致的。当然,作为国防部长和人民解放军的领导人,彭德怀考虑较多的,还是如何建设一支强大的革命化和现代化的军队。

由于彼此目标一致,那时彭德怀和毛泽东在日常工作中的关系是很和谐的。彭德怀对毛泽东的决定和指示总是认真研究,精心组织实施;毛泽东对待彭德怀的请示和建议,也总是欣然同意。彭德怀和毛泽东的这种和谐关系,经常从一些具体事情上反映出来。

1956年夏天,在一次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决定,9月份召开的“八大”会议上,军队要有一个军事工作的发言。发言要求不超过1万字。会后,彭德怀、黄克诚亲自主持了发言的起草工作。这个发言,首先回顾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将近30年的英勇奋斗历程和建国后7年军事工作上取得的成就。在讲到今后军队建设方向的时候,发言明确指出:部队建设要从我国和我军的实际情况出发,必须坚持以下几个制度:党委集体领导下的首长分工负责制,军队政治工作制度和军队民主制度。这些,在学习苏军经验中,曾经是长期激烈争论的重大问题,彭德怀在发言中第一次指明了军队建设应该遵循的正确道路。特别在发言稿的最后部分里,彭德怀以非常坚定而鲜明的态度提出:我们要逐步形成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现代军事科学。为实现这一目标,在学习中要把我军历史经验和外国的先进军事经验结合起来。对于苏军经验,必须采取具体分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能迷信盲从,机械照搬。在建国初期,在向苏军学习的热潮中能如此鲜明地提出问题,应该说是很有胆识和勇气的。

<< 上一页123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彭德怀传记组   编辑: 蔡信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