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英雄纪念碑崂山采石 180度转身与天安门相对
2009年08月07日 10:19京华时报 】 【打印0位网友发表评论

资料图:2006年6月15日,有关施工人员开始在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四周搭建绞手架,对纪念碑碑体进行全面清洗工作。 中新社发 玉龙 摄

1958年5月,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

-亲历者

陈志德:1917年生于江苏常州,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施工组负责人,曾任北京市地质地形勘测处处长,2002年去世。

-讲述者

吕爽:86岁,陈志德的妻子。刘士元:86岁,陈志德的同事。陈棲桐:86岁,陈志德的同事。

1950年,从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获得土木工程硕士学位的陈志德回国,进入北京市建设局工作。

1952年,他被调入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担任施工组组长。自此,“纪念碑”成为他一生的关键词。

多年以后,陈志德的孙子在小学作业里,用“建立”造句:爷爷从美国回来,参与建立了人民英雄纪念碑。

结缘纪念碑

1950年1月,一艘轮船经香港驶向天津。33岁的陈志德站在船上,望着隔岸旗杆上的那一抹鲜红,内心的激动无法平复。两个月前,他便开始收拾行囊。因为大洋彼岸的他知道,新中国成立了。

只是那时他不知道,此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一个决议,已经悄悄划定了大洋彼岸的他归国后最初的人生轨迹——参与兴建人民英雄纪念碑。

1949年9月30日,决议通过的当天下午6时,毛泽东率领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全体代表,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纪念碑奠基典礼。

随后的三年里,中央及地方共17个单位组成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下称兴建委员会),前期筹划和设计工作紧锣密鼓地开展起来。

兴建委员会用一年多的时间面向全国征集设计意见,在收到的140多种设计方案中,亭、台、堂、碑各式各样。几经归纳,意见归结为建设低矮分散型还是高大集中型上。后来大多数人认为歌颂人民英雄的崇高形象,表现其伟大功绩,工程应采取高大而挺拔的表现形式,因此兴建委员会放弃各种低矮的方案,将传统的碑身形式和碑座上的浮雕相结合,最终奠定了工程雏形。

1951年国庆节,陈志德在天安门广场上看到遴选出来公开征集意见的三个模型。一个是木制大模型,其形状酷似三个门洞的城台,上有高碑。另外两个小模型,一个是坡顶,一个是群像雕塑。

从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获得土木工程硕士学位的陈志德回国后进入北京市建设局工作。那时候,他和纪念碑还是两条平行线,直到1952年。

那年的第二季度,经过最终的讨论、修改,和目前相似的纪念碑设计方案最终敲定。兴建委员会成立施工组。陈志德被调任组长。当年8月,工程正式开工。

<< 上一页123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查看心情排行]

        
感动同情无聊愤怒搞笑难过高兴路过
      
  0位网友发表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编辑: 梁昌军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