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点评赫鲁晓夫:这个人不大懂马列主义
2009年05月26日 10:06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 【打印0位网友发表评论

从1958年起,中苏之间发生了一系列导致关系恶化的事件。1958年7月,赫鲁晓夫通过苏联驻华大使尤金向毛泽东提出建立“共同舰队”的建议,引起毛泽东、中共中央的坚决抵制。毛泽东指出,赫鲁晓夫“旧病复发”,又想控制中国了。1959年10月,赫鲁晓夫参加新中国10周年大庆。其间,他在中苏两党领导人的会谈中粗暴地攻击中国的内外政策,以致双方发生了激烈争论。于是,赫鲁晓夫提前结束访华回国。

1959年10月4日,毛泽东送走赫鲁晓夫后,在颐年堂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主要讨论同赫鲁晓夫的会谈。在周恩来汇报了同赫鲁晓夫会谈的情况后,与会人员一致认为,赫鲁晓夫对艾森豪威尔抱有幻想,他说艾森豪威尔和我们一样“爱好和平”。赫鲁晓夫这么讲,至少在这个问题上表现有修正主义倾向。最后会议作出结论,认为目前应采取以团结为重、不搞争论、冷静观察的方针,但应看到国际上出现的修正主义思潮。

赫鲁晓夫离开中国后,对中共领导人的强硬态度一直耿耿于怀,多次在公开讲话中影射攻击中共领导人。

面对赫鲁晓夫的再次挑衅,12月4—6日,毛泽东在杭州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讨论国际形势和中共的对策,毛泽东在会上发表了讲话。其中谈到:赫鲁晓夫不是一个好的马克思主义者,但是他也不完全是修正主义者。历史上我们跟苏联的分歧很多。赫鲁晓夫这个人也不全部是错的。在国际上他还是要社会主义阵营,一直到现在仍然支援中国的建设。在和平过渡问题、中印关系问题、对美国看法问题上,他同我们的分歧还是一个指头的分歧。从同赫鲁晓夫这么多次接触看,这个人不大懂马列主义,比较浮浅,不大懂阶级分析的方法,有点像新闻记者,容易变。因此,我们对待他,一方面不能不认真对待,但另一方面又不要太认真了。

1960年2月4日,在赫鲁晓夫主导下,华沙条约缔约国在莫斯科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赫鲁晓夫召开这次会议的目的是要所有社会主义国家支持他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的“全面彻底裁军”的建议。中共中央派康生等人作为中国观察员参加了华沙条约国政治协商会议。康生在会上宣读了中国政府的声明,称:“中国一贯主张普遍裁军,但是,由于美帝国主义一贯在国际关系中排斥中国,任何没有中国参加和正式签字的裁军协议,都不能对中国有约束力”。在苏联政府举行的宴会上,赫鲁晓夫不指名地攻击中共。

2月22日,毛泽东在颐年堂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讨论赫鲁晓夫在华沙条约缔约国会议期间对中共的攻击。会议决定,对赫鲁晓夫的反华要准备必要的反击,并决定在纪念列宁诞辰90周年时发表纪念列宁的三篇文章,从正面阐明列宁的观点,批判苏共领导对列宁观点的歪曲和篡改。

5月22日,毛泽东在杭州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在会上,毛泽东指出,从这两年的情况看,赫鲁晓夫在重大问题上,他的倾向是修正主义的,但也不能说他是彻头彻尾的修正主义。总的来说,他是半修正主义。毛泽东说,赫鲁晓夫是一个不甚高明的资产阶级式的政治家,同这个人相处比较困难。我们从他搞掉贝利亚、莫洛托夫、马林科夫,现在又搞掉伏罗希洛夫,连波斯别洛夫这样一个书生也容不了,都要排挤,同此种人怎能共事呢?至于中苏关系,时好时坏,反复无常。这个人不可信赖。毛泽东强调,赫鲁晓夫做得对的,中国还是表示支持;做得不对的,就要反对。现在是内部批评,不公开指名骂他,用今天正面表态的办法讲道理。将来说不定要公开批评,但绝不为天下先。

<< 上一页12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0位网友发表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阎明复   编辑: 梁昌军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