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陕西省图 扑朔迷离的创办到抗战大迁徙(图)
2009年10月29日 11:15西安晚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抗战时期被迫进行“图书大迁徙”

转眼到了抗战时期,此时省图已更名为陕西省立西京图书馆。1939年,西安遭到日本飞机的轰炸,西京图书馆被迫疏散。一方面,图书馆将收藏的“昭陵六骏”(仅存四骏)和“唐景云钟”等不易搬运的珍贵古物就地掩埋。蔡津东回忆说:“当时埋得很深,就怕日本人给炸坏了。抗战胜利后才挖出来。”另一方面,为保护馆藏图书,图书馆将大批善本书籍、珍贵图书转运城固。城固战时分馆设立后,为西北联大的师生们提供服务,而西京图书馆在西安的本部仅留日常报纸和抗战读物。

蔡老先生回忆,解放前的陕西省图书馆还远没有拓展到西大街,北边紧邻民众教育馆。走在老省图的大院里,蔡老先生回忆起第一次来陕西省图书馆的情景:“1939年时,我还是个十八九岁的毛头小子,那年我从山西到成都去,途经西安,便到陕西省图书馆看书,这是我第一次到省图,谁能想到,二十几年后我竟然来这里工作。我记得当时省图后面的民教馆里还有几只动物供人们参观,有鹿啊、熊啊。”

抗战胜利后,疏散于各地的图书陆续运回西安,由于往返和管理方面的原因,藏书损失达三万册。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西京图书馆更名为“陕甘宁边区西安图书馆”,从此,陕西省图书馆的发展揭开了一个崭新的篇章。

地理链接

中国古代的图书馆:早在周代以前,古人便有了藏书之举。老子曾任“周藏室之史”,也就是管理周王室藏书馆的官员。纵观我国古代历史,历朝历代都有藏书的机构。西汉时的“石渠阁”、“秘阁”;唐代的秘书省;宋代的崇文苑,清代以文渊阁为代表的七大阁,都是皇家或政府的藏书场所。不过,这些藏书并不会对外公开,一般的老百姓是读不到的。

中国最早的公共图书馆:应推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的江苏江南图书馆。不过,在我国古代,一些私人藏书家也将自己的藏书借给他人阅览,南宋光宗时,一位名叫赵不迂的文人便建了一座“书楼”供众人阅览。

最初只有三名馆员

解放前陕西省图书馆的内务状况

由于年代久远,清末陕西图书馆的馆藏量现已无从考证。推测起来,馆内的图书分类大概也不外乎经、史、子、集四大类。据图书馆的老馆员蔡津东老先生介绍,直到民国中期,陕西省图书馆还在使用中国传统的“四部分类法”。

陕西图书馆最初的“馆员”究竟有多少人?初创的陕西图书馆并没有多少独立的权利,它隶属于主管陕西报刊、图书事务的“陕西学务公所”,而1910年的陕西学务公所总共也才32人,“图书课”的职员自然不会多,算起来负责图书馆管理工作的员工也不过三人,而在这三人中,又有两名是兼职委员,只有一名专职委员。而图书馆日常的财务、勤杂工人,则临时派遣,人数随着事务的多少而增减,每个季度大概有三四人不等。如今,陕西省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有200多名,真可谓今非昔比。

民国建立后,陕西图书馆一度由陕西都督府教育司管辖,从此,陕图的馆长和官员制度开始逐渐正规。1917年,陕西图书馆由省政府正式接管,财务状况也大有改观。在省图人的努力和社会的帮助下,省图的藏书量逐年增长。1917年省图藏书8216部,共94898册。到了1949年省图解放时,馆藏图书共154926册,馆内的工作人员共有13人,而1915年时工作人员仅有8人。

建成之初,陕西图书馆的业务情况比较复杂,不仅藏书提供阅览,而且还附设有教育品陈列所,另外还负责印刷业务。由于图书馆是由三原“味经官书局”、省城“官书局”和学务公所图书局三家单位归并而成,所以最初的业务便难免混杂,以至于“图书馆”业务所占份额并不高。

在图书来源方面,两个“官书局”本来的业务就是为学堂提供教材,而“图书局”也下设有编印教材的部门,这就解决了图书馆藏书的来源问题。不过,清末图书馆藏书的来源主要有四个,一是政府颁发;二是从其他单位调拨;三是各省之间互调;四是购置。除了以上四个图书来源外,省图还接收个人捐赠的图书,1917年,陕西藏书家刘军山先生便将一批古籍、金石拓片,以及自己多年整理的稿本捐赠给陕西图书馆。1937年,于右任先生、宋伯鲁之孙都曾将自己的藏书捐赠给省图。

1917年,陕西省图书馆在一次内部整修中,增加了“女阅书阅报室”和“女招待室”,这样的做法在今天看来非常保守,不过在当年却是一种进步的表现,至少说明在1917年的陕西,有一些识文断字的女性,她们渴望获取新知识,已经开始走出家门,走进公共图书馆来学习、求知。1928年,图书馆又新设了妇女阅览室。直到1932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图书馆把“妇女儿童阅览室”改成了“第二阅览室”,男女分阅的情况才得以打破。

<< 上一页12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赵珍   编辑: 刘嵩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