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9月,北平各界群众在中南海新华门前庆贺政协会议获得成功。
《环球人物》杂志:领袖建国的真实故事
从“五一口号”到开国大典 惊心动魄的一年半
《环球人物》杂志特约撰稿 吴志菲
由众多明星出演的电影《建国大业》,将于9月中旬隆重上映。
这部纪念建国60周年的献礼片,以毛泽东等开国元勋们联合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等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新政协)和组建新政府为故事主线,向人们讲述了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那段震惊世界的历史。
然而,电影毕竟是电影。《建国大业》背后,在那个壮怀激烈、风云涤荡的年代里,一代共和国元勋们开拓建国大业的真实故事,更能震撼我们。
中共中央发出“五一口号”
1948年,人民解放军在战场上取得节节胜利,中国革命进入新的高潮,人民政权组建在即。全中国、全世界,都在猜测:中国共产党将组建一个怎样的政权?
对于新政权该怎么组建,中国共产党早有准备。在1945年的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毛泽东就在报告中提出:“废止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民主的联合政府。”他还为实现民主联合政府设计了两个步骤:一是“经过各党各派和无党无派代表人物的协议,成立临时的联合政府”;二是“经过自由的无拘束的选举,召开国民大会,成立正式的联合政府”。在全国人民的压力下,国民党在表面上作出妥协。1946年,有多个党派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商讨组建联合政府事宜。
然而,大权独揽的蒋介石很快就撕毁了契约,挑起全国内战。1948年5月1日,南京国民大会闭幕,蒋介石“高票”当选总统。同日,《晋察冀日报》在头版头条刊发中共中央发布的“五一口号”(又称“五一号召”)。第二天,《人民日报》全文发表。口号郑重提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中共中央的“五一口号”,迅速得到各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的热烈响应。5天后,民主人士李济深、何香凝、沈钧儒、章伯钧、马叙伦、蔡廷锴以及无党派人士郭沫若等,联名致电毛泽东,认为中共中央的号召是“适合人民时势之要求”。他们同时发表通电,号召国内同仁暨海外侨胞,“共同策进,完成大业”。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吴志菲
编辑:
蔡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