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期 2016.03.22

北宋时期,南北一统,文化交流日益深入,北方佛教也渐与两浙佛教相融合。上天竺原有观音信仰与北方汝州香山观音信仰的结合,是北宋南北佛教信仰交汇的例证。南宋定鼎临安,两浙成为全面的佛教中心,对全国佛教产生了辐射与汇聚的双重作用。

编者按:2016年3月13日,由浙江大学公众史学研究中心举办的第十一期“钱塘公众历史公益讲座”在浙江图书馆初阳书院举行,讲座邀请浙江大学教授冯国栋为观众讲授“浙江与宋代佛教——以阿育王塔、上天竺观音和宋代的四川僧人为例”。以下内容根据讲座逐字稿整理而成。

冯国栋教授 现场照片

本文系主办方授权凤凰网历史频道独家首发

嘉宾简介:冯国栋,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现兼任中国宗教学会理事,浙江大学佛教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浙江大学宋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汉语佛教文献学、佛教与中国文学关系的研究。

浙江号称东南佛国,自吴越以来佛教十分兴盛。吴越钱氏时,杭州可知的寺庙有360多座,宋代《咸淳临安志》则记载有480座,明代《武林梵志》记载的寺庙也有四百二十余座。这些寺庙很多现在已经消失了,比如说现在少年宫就位于原来大昭庆寺的原址。另外从一些地名中还依稀可以看出一些寺庙曾经的遗迹,例如弥陀寺巷、香积寺路、戒坛寺巷等。

一、“浙江的佛教”与“佛教在浙江”

对“浙江佛教”通常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去理解:“浙江的佛教”和“佛教在浙江”。“浙江的佛教”实际上把浙江佛教看作一个自足的封闭的体系;而“佛教在浙江”则是把浙江放在中国,甚或东亚乃至整个亚洲的更大的背景中,考察佛教在浙江的地域范围内怎样与其他化区的佛教互动,并产生自身的性格。事实上,浙江佛教并不是独立发展的,它与其他地区的佛教有着紧密而广泛的联系。

佛教传入中国两千余年年,从空间角度可以粗略地分为三个传播梯次:即汉唐之际以敦煌、长安为中心的西北佛教;唐宋之际以洛阳、汴京(开封)为中心的中原佛教;两宋之后则形成以金陵(南京)、杭州为中心的东南佛教。因而浙江佛教,必须放在更大的的时空背景中加以理解。

今天我们将以阿育王塔、上天竺观音信仰、宋代四川僧人入浙为例,分别从佛教实物、信仰、人员三个方面的流动为切入点,希望说明浙江佛教并不是封闭的,它在和其它化区佛教之间有着十分广泛而深入的互动,并在互动的过程中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性格。

二、阿育王塔入汴

据《阿育王传》的记载,印度的阿育王得到佛舍利,便在全世界建造了84000座塔,而“神州”有19座,其中就包括宁波的阿育王塔。

阿育王寺中的舍利塔

现在宁波阿育王寺中,仍供奉着一座舍利宝塔。据历史的记载这座塔的出现与一个人物——“并州离石稽胡刘萨何”很有关系。“并州离石”是指在今天山陕交界的山西区域。而“稽胡”则是一个已经消失的族群,是匈奴、西域胡人与当地土著通婚所形成所谓“杂胡”。据道宣《集神州三宝感通录》记载:刘萨何年轻时是个猎户,杀生很多。据说死后下地狱遇到了观音菩萨,观音菩萨认为刘萨何并不是故意杀生,于是给他一次重生的机会,让他去人间做功德,以得救赎。并指示他巡礼神州的佛教圣迹。晋太康二年,刘萨何来到宁波,于鄮山经行,有一天他听到某处地下铿然有声,于是便一直在那里礼拜。第二天,奇迹出现,此处平地涌起一座塔,据说就是阿育王塔。“塔相青色,似石非石,高一尺四寸,广七寸。五层露盘,四角挺然,四面窗虚,中悬宝磬”,当时对塔样貌描述与现在的实际样貌颇为类似。

敦煌壁画中的“并州离石稽胡刘萨何”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嘉宾介绍

冯国栋

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

现兼任中国宗教学会理事,浙江大学佛教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浙江大学宋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汉语佛教文献学、佛教与中国文学关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