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音难遇:曹操是最懂蔡文姬的人
2009年08月06日 09:18书摘 】 【打印0位网友发表评论
相关标签: [三国]

5。文姬归汉

文姬怎么回来的呢?史书这样记载:“曹操素与邕善,痛其无嗣,乃遣使者以金璧赎之,而重嫁于祀。”(《后汉书?列女传》)曹操在洛阳为官时与蔡邕“有管鲍之好”,比蔡邕小22岁的曹操敬慕蔡邕的才学和信义。蔡邕则推崇曹操的文韬武略,他们之间过从甚密。现在天下三分初定,正是外定武功,内修文学,力图文治的时候,因此想起来把亡友的女儿赎回。

人都这样,现在发达了,自然会想起从前旧事,曹操也不例外。曹操从前一直往来于蔡邕府中,可能亦是见过蔡文姬的,也许还有过坐而论道的明月之趣,现在想起故人恻然心动,让她回来,算是对老友的一种报答吧。

当然还有一个说不出口的原因。

曹操是三国杰出的一代霸主,名动天下,雄才大略,做皇帝是够格的,但始终不敢,别人劝他,他还开玩笑“你想把我放在火炉上烤”。但是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朝廷大权尽在手中,没有做皇帝的想法才叫见鬼。历代如此篡位的实在太多,但是他始终没有这么做,也许是因为内心的那点忠君之情,也许是顾忌天下民心,更多的还是顾忌后世之名。他想留个好名声——就要挑个会写史的人。

蔡邕生前与友人合撰《后汉记》,在流放时上书灵帝“奏其所著十意”,这个所谓 “十意”即是“十志”,是“修补《汉书》十志之下尽王莽而止,光武以来唯记纪传,无续志者”(《后汉书?蔡邕列传》)。这是蔡邕在他的老师胡广的指导下经 20余年殚精竭虑而撰成的一部半成品。蔡邕一生多难,没能完成这项巨大的工程,其文稿也大多散佚。文姬作为蔡邕的女儿,由她来写自然不会差到哪里去,何况还是自己辛苦把她从匈奴那里赎出来的。

当然这种想法曹操是不会宣之于口的,只是一味善待文姬,相信文姬写史的时候也不会给自己瞎掰,因此她一回来,曹操就给她配了门亲事,嫁给名门才子风流倜傥的帅哥董祀。这是典型的“姐弟恋”,文姬35岁,董祀才20出头。

这场婚姻开始并不幸福。明摆着,文姬两嫁之身,还生了两个胡儿,大漠风沙早已红颜衰老,董帅哥正青春年华一表人才,无缘无故被丞相指了个老女人为妻,这份郁闷就甭提了。一郁闷就出事了,第二年犯罪当死,文姬又要开始守寡,她受不了了。

在匈奴住了12年,过惯了羶肉酪浆的生活,生别亲儿跋山涉水好不容易回到了梦寐以求的中原。娘家早已衰败成枯场,她无依无靠之际只能再嫁人,丈夫虽然对自己并不很好,可是毕竟识文断字也说得上话,刚刚过了一年安稳日子又要开始守寡,她没有退路了。

她受过极大的凌辱,在生命底线浮沉上下,她知道,在尊严之上还有东西必须去抓住,否则就来不及了。所以她能赤脚蓬头,于公卿名士及远方使驿坐者满堂之际,叩头请赎。那个不爱她的丈夫,却是她不得不挽回的依靠。

本来满腹经纶,自然语意哀伤动人,在座宾客都交相诧叹不已,曹操说:“事情确实值得同情,但文状已去,为之奈何?”蔡文姬恳求道:“明公厩马万匹,虎士成林,何惜疾足一骑,而不济垂死一命乎?”说罢又是叩头。曹操念及昔日与蔡邕的交情,又想到蔡文姬悲惨的身世,倘若处死董祀,文姬势难自存,于是立刻派人快马加鞭,追回文状,并宽宥其罪。

6。所以慈悲

如果说曹操跟文姬有私情,也许会被历史学家们扁死,哪个史书上也没这么记载,即使有杜撰,大多还把曹操弄成贪图美色的反面角色。可是在文姬的灵魂深处,确实站立着那么一个男人,他是懂她的。

我们且看史书记载:“操因问曰:‘闻夫人家先多坟籍,犹能忆识之不?’文姬曰:‘昔亡父赐书四千许卷,流离涂炭,罔有存者。今所诵忆,裁四百余篇耳。’操曰:‘今当使十吏就夫人写之。’文姬曰:‘妾闻男女之别,礼不亲授。乞给纸笔,真草唯命。’于是缮书送之,文无遗误。”(《后汉书?列女传》)

一个权倾天下文武双全的男人对一个女人这样说话:“犹能忆识之不?”他显然并没有仅仅把她当做一个女人来对待,对她的才华,他是相信的,也是赏识的。文姬没有让他失望,默写了400篇给他,那一定是《后汉记》的片段。

文姬说“亡父赐书”,蔡邕家学渊源,要遗留给这位女儿的,最有可能是自己一生未完成的、可以续写的东西——史书。何况绝顶聪明如文姬,自然知道曹操接她回来的真正目的,这位大政治家绝没有那闲功夫看她老爹的诗词歌赋,她知道他最想看到什么,于是她写了出来——因为感激,更是一份骨子里的信任,也许只有这个男人才真正欣赏她的绝世才情。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0位网友发表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