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春泽全情投入知青网站。
郑克决心回报这片土地。
韩会民大谈“胡萝卜大计”。
柴春泽当年参与修建的水渠至今仍惠泽玉田皋人民。
黄风卷尘沙 热血送流年
40年前,伴随着毛泽东主席的一声令下,数百万城镇中学生告别父母、亲人和家乡,奔赴农村和边疆。在这其中,约有7万青年来到昭乌达盟(现内蒙赤峰市)下面的各旗县青年点。从1968年至1976年,一批又一批知青在那片广阔而寂寥的草原上战沙尘、斗风雪。
今天,我们把目光对准了3张面孔:柴春泽、郑克、韩会民。他们是各异的:有曾经轰动全国的知青典型,有为了躲避迫害“逃”到草原的“黑五类”,有从“农活白痴”变成“农活全能”的犟小子。他们是相同的:已过天命之年,日子过得幸福自得。回忆知青岁月,他们滔滔不绝。
文/图 本报特派记者刘晓星、张丹羊
柴春泽:“出卖”父亲家书扬名全国
虽然喊出了著名的“扎根农村60年”,但最初柴春泽并不想下乡,而是希望当兵。柴春泽的父亲柴文是抗日时期参加革命的老兵,在因工作调动转移搬迁多次后,一家人最终落脚赤峰。1970年5月,昭乌达盟赤峰市(原县级市)“红代会”召开,柴春泽作为赤峰六中的代表出席了会议,被选为市“红代会”副主任。1971年他中学毕业时,去给毕业生做工作,动员他们下乡。别人劈头就问:“你下乡么?你要不下去的话就啥都别谈了。”于是,柴春泽为了“顾全大局”,1971年12月,他和赤峰六中的60多名毕业生一起下乡到离家远、风沙大的翁牛特旗玉田皋。
“父亲说还是我对”
1973年8月末,昭盟团委召开全盟有线广播大会,柴春泽作为知青代表到会发言,提出了著名的“扎根农村60年”。回到知青点后,柴春泽收到了父亲的一封信,父亲写着:“春泽,盟里有招工的机会,我已经和盟煤炭局、劳动局都说好了,这次你必须听我的意见。”柴春泽脑子里能想到的还是“顾全大局”。
1973年9月2日,柴春泽伏在煤油灯下给父亲回信:“向前看,共产主义金光闪;途无限,扎根农村,争取奋斗60年。”信中除了拒绝回城外,还批评了父亲利用职权走后门的做法。之后,柴春泽又主持召开知青点大会,在会上公布了和父亲的通信。“我当时没觉得家信是隐私。那时候没有所谓公私之分,一切都是国家的,我这个人是属于党的,对党还谈什么隐私?”
柴春泽万万没料到的是,一纸家书竟能让他闻名全国。1974年1月5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以《敢于同旧传统观念决裂的好青年》为题,对柴春泽给父亲的回信作了全面报道。紧接着,中央和地方电台、电视台都来采访。全国的知青和应届毕业生陆续来到玉田皋青年点参观。连国外的《泰晤士报》也报道了柴春泽的故事。说起这段最辉煌的岁月,柴春泽没有一丝激动。“在一片赞扬声中,也有人不理解我,觉得我有毛病,连父亲都能出卖。人要走自己的路,让历史来证明这个做法是对是错。”
被当成了“活教材”的父亲以一颗宽厚的心包容了儿子,并在报刊上发表支持知青工作的文章。柴文晚年在病榻上,柴春泽多次问他:“咱们那事儿,现在想来到底是你对,还是我对呢?”柴文说:“还是你对啊,你冲破旧框框,走出了自己的路。”
关押释放后连女友都怀疑
历史变化无常。“四人帮”被粉碎后,柴春泽被隔离审查,这一年,他24岁。1978年4月29日,柴春泽被逮捕。5月,他被押回玉田皋游斗。柴春泽精神受到了严重的刺激。他觉得哪儿都躲着人,全都是监视他的。1979年12月13日,柴春泽听到所长喊“012号”,柴春泽以为自己要被“执行”了。他做梦似的被带到昭乌达盟公安局,一个民警在念材料,柴春泽大半个小时什么都没听到,最后终于听到一句话:“依据党的政策撤销案件,对柴春泽予以释放。”
柴春泽又做梦似的回到家,苦等3年的女朋友刘立新带着鸡蛋来看望他,他觉得刘立新是作为党员试探他的。第一句话他就对刘立新说:“你去告诉组织部,我不反对以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有一次,他和刘立新去看电影,觉得坐在后面的两个人是派来监视他的,他拉着刘立新就往外跑。
熬过了最艰难的时期,几经曲折,柴春泽成为赤峰电大的一名教师。女儿柴元元大学毕业后在天津的一所中学当语文教师,并在当地成了家。
自掏腰包办知青网站
2004年,柴春泽建立了柴春泽知青网站。其实早在1997年,柴春泽便和刘立新创办了一个名曰《信息服务》的小报,不定期一次印300份,全部刊登知青信息,免费寄给全国各地的知青,这在全国是个首创。
2004年5月, “柴春泽网站”开通,柴春泽自封为总裁,并且组织了一个网络的“娃娃团队”,基本上是自愿兼职、技术过硬的年轻人。工作之余,他每天更新博客,已经发了100多篇,并往各大网站投稿。“柴春泽网站”的资金来源是他的工资。每个月扣除各种税费,柴春泽到手的收入是1800元,每年他向网站投入5000余元。“我正找企业赞助,出版网站上的文集呢。”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刘晓星 张丹羊
编辑:
刘延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