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敏噌一下站起来,疾步走到写字板前,只几笔,就勾出了一个房子的结构图。
那是朱敏在美国买的第一套房子,花了他几年来辛苦攒下的17万美元,有意思的是,那以后,每当攒足几百美元,夫妻俩就会开辆小卡车去Home Depot(家得宝)买建筑材料,业余时间,二人就在房子后面一砖一瓦地搭房子,就这样搭了一年多,加盖了大概100平方米,朱敏说,赶紧卖了,去买个新的。结果,这套房子卖了27万美元。朱敏拿着这笔钱,买了一幢50多万美元的大房子。
“那房子要是弄一下,卖个150万美元不成问题,所以,我当时还想过做房地产呢,后来一看,办公司比做这个还要赚钱,还要兴奋,就拉了个工程师,业余时间一起做。”
1991年,在自己家的车库里,朱敏开始了他的第一次创业。
硅谷的神话总是这样开头的。
第一次体验生命价值
一直到30岁,朱敏才猛然发现了生命的价值。
当时,返城知青朱敏刚分到一个建筑工地做工。有一天,朱敏正骑在20米高的架子上做电焊活,忽然听到底下有人大喊,“朱敏,你的录取通知书到了。”朱敏说自己“以前不要命的,反正是在社会最底层”,听到这个消息,“赶紧抓牢一点,心想,我可千万别掉下去。”
拖拉机设计与制造,大学四年,朱敏学的就是这个。朱敏是浙江宁波人,宁波当时有两个很牛的大厂——动力机厂和拖拉机厂,拖拉机厂就在朱敏家对面。朱敏多年的理想就是,在“伟大的拖拉机厂里当个伟大的技术人员”。
朱敏没想到的是,等到自己大学毕业的时候,包产到户了,拖拉机没人买了,伟大的拖拉机厂关门了。
那是1981年,新四大件蔚为风行,朱敏于是被分配到了冰箱厂。
也是1981年,IBM推出了全球第一台个人电脑PC5150。
那时的朱敏,恐怕连电脑是什么东西都不知道,可几年后,公派到斯坦福大学留学的朱敏居然帮IBM编程去了。
朱敏出国第二年,14岁的儿子朱磊考上了清华大学少年班,在父亲的劝说下,朱磊跟全家人一起搬到了美国。一年后,朱磊考入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系,19岁时便从该校毕业,并取得硕士学位。
在朱磊的记忆中,早年的美国生活是跟香蕉联系在一起的。“刚去的时候,父亲打工,母亲给别人当保姆,我自己假期也打过短工,生活还是很苦,不过我们在国内的时候就很苦,所以也不觉得,至少当时美国的香蕉很便宜,一斤才0.2美元,我们吃了好多香蕉,吃得后来十几年都不想再吃了。”
对于下乡插队当了7年知青的朱敏来说,这点儿苦更是微不足道。当年,为了给水稻施肥,朱敏从早到晚跪在田里,把粪堆弄散,为了省1块钱,朱敏不惜跟牲口同坐一辆车回家。“旁边,我的一些同学骑着自行车去上班,而我却被告知,我一辈子都只能呆在这个村子里了,那才叫苦。”
一到美国,朱敏就走了一条跟大多数中国留学生截然不同的道路。
大多数中国留学生都住在学校,朱敏刚来就住在校外,大多数中国留学生喜欢扎堆,朱敏刚来就喜欢跟老美呆在一起。
他找了个管理公寓的活,房东有16套公寓,免费给朱敏他们住一套,剩下的,朱敏负责帮他管理。收房租了,朱敏跟房客们喝喝酒聊聊天,房客吵架了,朱敏操着宁波风味的英语挡在中间做调解人,有时候,朱敏也接一些小时工的活,帮别人扫扫地、洗洗马桶。
周末,如果不锻炼,朱敏就会去帮人种园子,他觉得干这活要比去中国饭店刷盘子好得多,一来也算是户外运动,二来还能跟老美交流,“一边干活一边吹牛,又学习了英语,又积累了很多本地文化的知识”。
有个暑假,朱敏在学校看到一张IBM招募程序员的广告,朱敏在斯坦福学的是工程经济系统,对电脑知之甚少,晃了一个夏天,他愣是没敢去。暑假完了,广告还在,朱敏硬着头皮去敲教授的门,教授看着这个全A的学生说,“我就在等你啊,你怎么不早点来?”当即任命他为项目组长。在IBM,朱敏有问题也不敢问别人,只敢向自己的儿子求助。朱敏后来编程上的功夫便得益于这段经历,WebEx(网讯)的前身网络软件会议的程序有一大半是他自己写的。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杨柳
编辑:
刘延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