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知青王宪:终日以肉为食 吃顿面条就觉得特别香
2009年12月08日 13:02凤凰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1973,我们在苏尼特草原放牧

1973年春节前后苏尼特草原连续下了几场大雪。平地积雪一尺多。真是“山舞银蛇,原驰腊象”煞是壮观。可牧业术语称其为“白灾。”

踏雪归队

那是我们五个知青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左旗白音宝力道公社红光大队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第二年。

当时的知青一般都象候鸟一样在大队干了一年,冬季分红后带上胜利果实急忙回家,回城猫冬。第二年天气转暖再回大队参加劳动,接受再教育。三月初我们五个知青一起乘长途汽车来到旗里准备回大队。可那时的条件很差,队里没有通讯条件,交通只能靠搭顺车。我们住在国营旅店等了一个星期,本想让大队派马车来接我们,由于广大牧民都在抗灾保畜没有人来旗里。无法将消息送去,且我们带的一点路费也快告罄,几个人商量后决定步行回队。红光队离旗所在地六十华里。当时只有一条牛车道,拐弯抹角,路是顺着山沟山梁取直走的,下了雪后的路就难找了,再经白毛风吹平,只能估计着按大方向前进。

当时我们都穿着知青办发的白茬皮袄,白茬皮裤,毡靴。为了轻装,把从家里带来不急用的东西都留在旗里。脚上都换成黄胶鞋。草原的天气瞬息万变,为预防变天我们将皮袄和毡靴绑在一起扛在肩上。选择里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太阳出来后我们在国营饭馆饱餐了一顿肉饼,汆羊肉汤,喝了些草原白酒,酒足饭饱开始出发。那时旗所在地在旧址,很小,锡赛公路东西方向穿城而过,旗革委会坐落在路边,只有三排小瓦房,国营饭馆和旅馆也在公路边,来往车辆都在这里吃住,往南百十米是条小街,国营商店和小卖部就在这里,。路过商店时小韩提出带点干粮,以备不策。于是从小卖铺买了些点心和酒。所谓点心就是旗里点心加工厂做的提江饼,一斤粮票给四个。当时有句顺口遛:“酱油不咸,醋不酸,点心赛过耐火砖”带上这样的点心走个十天半月它也不会碎。吃的时候还得砸碎,不然是咬不动的。白酒是宝昌产的六十七度草原白酒,劲大好喝不上头,喝多后就想睡觉。不过六十七度的酒是很烈当时有句话说:“喝了草原白,小麻雀敢捉大老鹰”。准备充足正式上路,早上八点多离开旗所在地。

由于夜里零下三十多度的气温,野外的雪冻的很硬,好象走在城市的柏油路上,如覆平地很好走。五个人边走边讲故事,说笑话,打雪仗,走的很轻松。二十几里走过,满身大汗。天过中午太阳一晒雪面软了,山坡阴面还好走,可到阳面就费劲了,看着很平坦的雪,有的地方能站住人,有的地方踩的时候好像很硬,待全身都上去时却突然塌下,有时是没膝深,有时是雪洞,有时又是薄薄的一层下面就是地面,走的让人心惊胆战。两点多我们已筋疲力尽,躺在雪窝里,吃点心喝白酒做短暂的休息,那时有句口号“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也成了我们的座右铭。这时走了才一半路程,前面的路坡更陡。当准备下坡时小张突发奇想,将皮袄与毡靴绑在一起,将探路用的木棍放在底下,骑在上面顺坡滑下,几里地的长坡在两手的助力下很轻松就到了坡底,大家马上效仿,都滑下去了。只有我,由于体重,中间几次摔入雪坑搞的脖子肚皮全是雪。

冬天天气特别短,温差也特别大,五点多天就开始暗了下来,离大队还有十几里大家就走不动了,坐下来把最后几个提江饼分吃了,把两瓶白酒中最后几滴分享后又向前行,走了不多时突然发现小韩不见了,几个人顿时紧张起来往回去找,发现小韩掉进半人深的雪坑后,爬不上来,倒在里面睡着了。大家这才一块石头落了地,下去把他打醒,互相鼓励着打骂着七点多才回到了大队部——海焦查干庙,挤进我们冰冷的蒙古包里,等小张找来牛粪点着炉火,我们都和衣进入了梦乡,那天晚饭也没吃。

草原深处的喇嘛庙

海焦查干庙据说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青砖青瓦白灰钩缝,院墙用白灰坐浆石头垒起,经过多少年的风吹雨打保存还算完好。它布局很全,分为山门,大殿,后殿三部分。又有大殿厢房和后殿厢房,成日字形布局。外围还有过去喇嘛住过的房和杂役房,前后左右大概有五十多间房。“文革”中把后殿的二层楼改成平房做大队办公室,把三三见九的大殿变成大队库房,后院厢房东面是食堂,西面是小卖部。前院厢房则住着两个车倌,一个炊事员,一个老师四户人家二十多口人。山门里住着皮匠老头。庙院外有赶毡的毡房,大队卫生室,旗粮食局的战备粮库,队办小学及工程队人员的住户。我们下乡时大殿基本保持完整,打开两扇大门就见到四根直径有四十多公分的大拄子,梁上画着各种图案。里面堆着小山似的地毯,挂毯,旧马靴,旧马鞍和文革中生产的自制劣质奶粉,队里自产的蒙古包毡,外地购进的套马杆等生产工具堆满了库房,这为我们后来的生活提供了方便。

前面一里多地路边有几个旧砖窑残迹,据说当年建庙的砖都是在当地用羊粪砖经一个多月烘烧而制成,白灰也是在当地烧的,可想当年工程之浩大。庙后有座孤山,顶上有个大坑,据说是以前的敖包,祭祀的规模很大,文革中被红卫兵刨了,也不知从中挖出什么东西,留下了这个大坑,我们没事时常去那里坐坐。三年自然灾害时内地的一些有手艺的汉人为了生存跑到草原来安家,分散住在海焦查干庙周围的房子里组成工程队,这就是我们刚下乡时的邻居。当时全大队有1200多平方公里的面积,430多口人,分布在12个浩特{畜群组}放牧,靠天养畜,每个工分0.11元,在当地属贫困生产队。

抗灾保畜

到大队的第一件事就是抗灾保畜,那时牧民都住蒙古包,春营盘只有少数棚圈,也只能用来圈羊,并没有贮草的地方。只有各别东北来的牧民贮一点春天喂羊羔的草,数量很有限。红光队的草场分南北两部分,北面是丘陵地带有井有淖是春夏秋三季的理想牧场,南半部分是一望无际的戈壁草原,无水,只有冬季下了雪后才能在哪里放牧,这年冬季由于雪下的又大又突然,有很多牧户没来得急走场,就被大雪封在北半部。北半部经过一夏天的放牧,草场本身就不好,大雪一来白茫茫的一片,连草尖也看不到,马群都跑到戈壁去了,可牛羊就不那么方便了,几天吃不到草就没劲了,连续二三个月的大雪使没走场的畜群几乎都冻饿而死,全大队一半的牛羊死于非命,我们的任务就是到北部没有走场的浩特帮助清理死牛死羊,能剥皮的剥皮,冻的历害的搬到向阳处待天气好牛羊皮消开后剥皮,剥下的牛皮交大队一张给三十工分,羊皮一张给五分,每天骑着骆驼驮着牛羊皮奔波于大队和牧户之间,特别乏味。有各别牧民,扒牛皮后没有交给大队,却驮到其他公社去卖,一张牛皮能卖二十多元,换回了烟酒糖茶和生活用品。而我们的觉捂当时好象很高,每天的皮张都如数交回了大队。这样的工作持续到五月中旬又开始剪羊毛和搭棚盖圈了。

<< 上一页12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王宪   编辑: 刘延清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