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人下乡的时间是1972年2月1日,这一天,是我读书那所中学400多学生下乡的日子,三台县另外两所中学的800多人,要等到次日和第三天登车。时至今日,我还记得当时的欢送场面,每人一个铺盖卷,胸前一朵大红花,天蒙蒙亮的时候,在一长串“解放”牌和“交通”牌货运汽车的队列中,分别登上把自己带向远方的那辆车。车下面,一个比我年龄大的同学正与母亲告别,母子俩哭得泪流满面,让我真有点瞧不起他。
说实话,读中学期间,每月27斤供应粮,且缺少油荤,人正处于生长发育的时候,又要打篮球,又要游泳,卡路里的消耗量与摄入量严重脱节,把人每天饿得瓜兮兮的,早就盼望有增加供应粮的机会了。这不,下乡头10个月,每月有35斤供应粮,每月还有8元钱生活费由自己开销。8元哪!就为了这8元钱,管他娘的前面有什么艰难险阻,也值得去“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毛主席语录),所以,遇到这样的好事还要哭的人,一定是“小资产阶劣根性”特别严重。
在欢送的锣鼓声中,汽车开动了,说来惭愧,这是我第一次坐汽车,准确地说,是“站”汽车,“交通牌”的货车车厢里,挤着我们半个排(班级)的二十几个学生。这一天,距我17岁的生日,只差1天。
这里,还应该给现在的年轻人简单讲讲知青的分类。
在现在的年轻一代中,不少人以为“知青”就是文革初期造反的“红卫兵”,这纯属严重误解。
大规模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始于1968年末——1969年初,结束于1978年。这期间下乡的“知青”,准确地说,分为两大批。如何分呢?又得说到“文革”了。
1966年下半年文革开始后,凡是初中以上的学生,都可以组织或参加“红卫兵”,正念小学6年级的,通通没资格。
那些“红卫兵”,在已经不需要他们继续造反的情况下,于1968年末——1969年初,中小城市的插队下乡,大城市的到边疆,这些第一批“红卫兵”“知青”,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老三届”。
现在有一些说下乡是“红卫兵”得报应的言论,说他们“既是受害者也是施害者”,我不想评论这些言论,我要提醒的是,即便此说成立,也只能局限于这批当过“红卫兵”的知青。
1969年“复课闹革命”了,原先小学66级、67级、68级和69级共4个年级的学生,一次性挤到中学里面念同样的初中课本,尽管课本主要是“突出政治”,学不到多少知识,但好歹,总算是读了一回中学。
到了1972年,初中才念了两年半,政策来了,所有初中生,通通毕业,凡年满16周岁的,一律下乡当“知青”。与此同时,凡年满16岁,只念完小学没有念中学的,作为“社青”,也一律下乡,当然这些“社青”的比例不大。
接下来以后的年复一年,高中毕业的、初中毕业的、小学毕业的,按照“知青”和“社青”的区别,一批又一批,走上了“接受再教育”的道路,一直到1978年。
按我的分类法,1972年——1978年下乡的知青,应该是“中学生知青”,而我,就属于“中学生知青”中的第一批。
我和3个伙伴刚下乡的地方,名叫“红岩公社”,位于本县与绵阳的交界处,离县城约70公里,在当时交通不便的年代,属于信息极度闭塞的地区。
下乡不久,我就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当地的贫下中农社员,对知青有着一种畏惧和戒备的心态。好多次,走在长长的田埂地埂上,不管知青是一个人还是几个人,狭路相遇的农村社员,不管是担挑的,背背篼的,牵牛的或是其他扛东西的,不管身上负荷多重,都要老远就跳下田埂地埂进行回避,给空手轻装的知青把路让出来。 那情形,可能40年代的“良民”遇见“皇军”,也不过如此。
时间长一些,跟生产队的社员混熟了,才知道,那种遇知青如遇土匪的畏惧和戒备,都是前两年那批“红卫兵知青”——我们的兄长——给闹腾的。
在68年年底至69年年初的时候,经过“造反”和“文攻武卫”的“战斗洗礼”的“红卫兵”,还没来得及在“新生红色政权”里面分到“席位”,就“响应号召”下乡去“接受再教育”了。三台县头一批知青“插队”的地方,都是靠近绵渝公路、自然条件很好的河坝地区,其中一些人,“插队”在离“红岩公社”约十几公里远的“永明公社”。
在1969年的时候,为“保卫新生红色政权”的武斗,在三台县还正打得难分难解,中央要求交枪、停止武斗的通令发了一道又一道,可下面呢,这枪是交了“抢”,“抢”了交,一时半会儿还没有个完。
这年夏天的某个夜晚,刚交了枪没几个月的“县革委会”“武卫队”,因为“形势”骤然紧张,在“没有枪,没有炮”的情况下,不敢等到“敌人给我们造”,又组织了30多车人,再一次到绵阳军分区去“抢枪”,可不知为何走漏了风声,让那批知青知道了,于是有上百人的知青,趁火打劫地参加到“抢枪”的行列中,面对这些天不怕地不怕的以前的“革命战友”,“武卫队”也只有睁只眼闭只眼装着没看到。
知青们“抢”了枪以后,因为再也没有“保卫新生红色政权”的义务和责任,只好响应记不清是老人家所说的还是江青所说的“小青年玩玩枪……”的号召,没事就提着枪到处炫耀,压上子弹到处乱打,比如在公厕里测试一颗子弹可以打穿几层木板隔断。
我当时正读中学,也曾经从知青手中得到过4颗手枪子弹,不过没有来得及“使用”就被母亲偷偷交给了单位的“武卫队”。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编辑:
刘延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