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义勇军转战热河 实力分散
2009年12月18日 20:47凤凰网历史综合 】 【打印共有评论0

义勇军这个名称,在中国广为人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就是《义勇军进行曲》。这是曾经拥有30万人马的庞大军队,曾经在抗战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然而有几十万人马、有着光荣历史的义勇军,仅仅坚持了两年多的游击战争,就全面失败,转眼间烟消云散。其历史的经验教训,需要认真的思索。

为什么几十万义勇军,在自己的国土上,只坚持斗争了两年多的时间?本文进行一下简单的分析:

第一、各自为战,没有统一的指挥

义勇军在全盛时期有几十万人马,兵力比关东军多。但是从没有一个统一的指挥系统。而且成分复杂,有一部分是没有撤走的东北军,属于东北军系统。有一部分是爱国人士自发组建,接受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的委任状,属于救国会系统。还有一部分是东北的绿林武装改编而成。整个义勇军从来没有统一的指挥体系,打仗的时候就是各自为战,作战效果大打折扣。例如在黑龙江省,打响了著名的江桥抗战,马占山率部与进犯的日军激战十几天,可是其它地区的抗日武装,在这期间几乎是按兵不动,结果马占山部苦战十几天后支持不住,撤离了齐齐哈尔。

第二、得不到有力的支援

当时的国民政府,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根本无意支持东北义勇军的抗日行动。义勇军有限的外援,来自救国会和爱国人士的捐助。但这点外援对于几十万义勇军来说,实在是太少。而且日军控制了东北的主要交通要道,关内的援助也很难运至关外,特别是锦州被占领之后,关内与关外的联系几乎断绝。甚至到了陆路不通,要依靠海上偷渡运输补给的程度。有一部分抗日武装并非是被日军打败的,而是因为粮弹断绝而被迫自行解散的。

第三、缺少重武器,却盲目攻打中心城市

这反映了义勇军将领在军事指挥水平上的欠缺。查阅义勇军的历史,常常惊讶的发现,义勇军的武器极其落后,可是却经常看到义勇军攻打沈阳、攻打哈尔滨、攻打吉林这样的战例,这些战斗看起来令人荡气回肠,非常振奋。然而这些中心城市是日伪军重兵把守的据点,那里是没有重武器的义勇军能攻下来的?对大城市的进攻,全部是以失败而告终,损失很大。其实义勇军应该学习红军的战术,把重点放在占领小城镇和农村地区上,而不该盲目攻打中心城市。

第四、部分义勇军为参加热河抗战而离开东北故乡

我个人认为,做为土生土长的东北抗日武装,在本乡本土发展势力,在自己的家乡打击日军是最有利的。因为土生土长,情况熟悉,可以得到家乡父老的帮助。然而,1933年热河抗战打响,此时的义勇军已经不再是全盛时期,兵力已经损耗大半,剩下的几路义勇军,却以为热河抗战一打响,国民政府就会全力抗日了。离开了自己原有的活动区域,开赴热河。参加热河抗战的义勇军,在战斗中虽然也有几次出彩的表现,可是热河抗战的结果,却是最终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塘沽协定。

而战事一停止,在老蒋眼中连杂牌都算不上的义勇军,结果极其悲惨。辽南义勇军第二军团李纯华部,在辽南最多时有6万兵力,曾经攻打台安、营口,焚烧海城大矢组兵站。热河停战后,粮饷全无,被迫投靠了孙殿英。后来又奉命开赴西北垦荒,在兰州空心墩被胡宗南部缴械解散。

辽东义勇军唐聚五部,曾经号称拥兵10万,占据东边道14县。热河停战后,被编入了庞炳勋部,仅仅有一个补充团的番号,队伍2000人,郭景珊任团长,庞炳勋本身就是杂牌军,这个补充团更是杂牌中的杂牌,很多官兵不堪受歧视而离开队伍,自行瓦解。义勇军第48路军郑桂林部,结局最惨。热河停战后,该部被改编为警备师,郑桂林对塘沽协定不满,又率部参加了察哈尔抗日同盟军,结果同盟军失败后,不仅部队被缴械解散,郑桂林本人也被蒋孝先的宪兵三团逮捕,杀害于北平琉璃厂。义勇军冯占海部的结果算是好的,队伍改编为察哈尔地方军,受宋哲元指挥,避免了被缴械解散的命运,可谓硕果仅存。原因据说是因为冯占海是东北军元老张作相的外甥,张作相是张作霖的老兄弟,张学良的叔辈。

设想一下,如果这几支义勇军队伍,不去热河,而是留在东三省坚持游击,并利用日伪军主力开赴热河的机会,全力破坏敌人后方,同时发展自己的力量,那结局断然不会如此悲惨。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蔡信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