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评许乃济:中国最有名的政治家
2009年11月15日 16:28凤凰网历史综合 】 【打印共有评论0

一位经济学家告诉我,马克思当年曾高度评价许乃济,说他是“中国最有名的政治家之一”,我心里禁不住打了个咯噔。

许乃济这人,凡稍微懂点清代史者,没有不知道他的。因为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当鸦片在中国泛滥时,他竟向道光皇帝建议采取“弛禁”政策,从而引起了近两年的朝廷大辩论。辩论结果,“严禁派”获胜,许受到降职处分被赶出太常寺。一百多年来,国人每当提起当年的鸦片战争,就要谈及他,原因是他乃大大的反派人物一个。

然而,对于这么一位名声很臭的人,伟大如马克思为什么把那样的高评价给予他?带着这个问题,我打开《马恩全集》,在马克思《鸦片贸易史》中找到了他的原话:“1837年,中国政府终于到了非立即采取坚决措施不可的地步,因为鸦片的输入而引起的白银不断外流,开始破坏天朝的国库开支和货币流通。”他接着说,“中国最有名的政治家之一许乃济,曾提议使鸦片贸易合法化,并从中取利。但是,经过帝国全体高级官吏一年多的全面讨论,中国政府决定:‘这种万恶贸易毒害人民,不得开禁。’”本来就有疑问,读了马克思这段话,疑问就更多了。带着疑问,我沿着一条尘封了百年的崎岖小径,去找寻一个真实的许乃济。

鸦片,亦名罂粟,本产于南亚一带,明末清初始传入中国。因为大量吸食鸦片有害于国计民生,早在1729年(清雍正七年)朝廷就下令严禁。然而,由于措施跟不上,令虽颁而禁不止。到1821年,国内鸦片已从禁令颁发那年的200箱,上升到了4770箱,之后就是一路飙升,到1838年(清道光十八年)已达28307箱了。

全国吸毒人数达400万,80万军队中竟有“烟兵”20多万。特别是因为国家实行“严禁”政策,如此巨量的鸦片,完全依靠走私,致使大批贪官和走私分子勾结,白花花的银子如水般流进了外国走私贩子的腰包(一部分进了贪官的腰包),而国家却收不到一分钱的税金。面对如此局面,年近花甲的太常寺少卿许乃济,总结分析了一百余年对鸦片想禁,可禁又禁不住的尴尬局面,这才下决心向皇帝上了关于“弛禁”的奏折。

如果我们能抛开一切看待事物的老眼光,根据实际而不是根据教条看问题,就会发现许乃济的奏折确实有着新鲜的观点和道理。首先,他从政治的高度考察传了四代的所谓“严禁”,实际上是一种自欺欺人,严肃的形式主义。

明为“严禁”,实际禁不了,且越禁越多。这种“严禁”的明规则起的作用不理想,而暗规则(或曰潜规则)的走私则似乎是畅通无阻,一天天坐大了。既然如此,不如把暗的搞成明的,把鸦片交易公开,不但从根子上打击了走私,打击了权钱交易,还会为国家收回大量税金。其次,奏折充满了鲜活的经济思想,主张把鸦片作为特殊商品————药材进口,采取“以货易货”政策,不但可以活跃国内物资出口,加大对外贸易力度,也避免了硬通货————白银的外流。

奏折同时注意了鸦片的毒害,明确规定了吸食者的范围,坚决禁止官员、士子、兵丁染指。可以说,如果清政府不拘泥于祖先的教条,明令按许先生的建议办,鸦片泛滥的势头是可以逐步抑制住的。

按马克思的说法,早在1830年,如果征收25%的关税,就会使清政府的国库得到385万美元的收入,而在1837年,会使收入增加一倍。为此,马克思说:“如果中国政府使(鸦片)贸易合法化……这意味着英国国库遭到严重的损失。”

“中国政府无论从政治上和财政上着想……对外国鸦片征收进口税……英国的鸦片贸易会缩小到寻常贸易的规模,并且很快就会成为亏本生意”,“可是,天朝的野人当时拒绝征收……增加的税收”。从马克思的话里,我深深感受到,十九世纪的中国之所以积贫积弱,原因固然很多,但像许乃济这样具有新经济头脑的官僚太少,这不能不说是重要原因之一。

还是远在万里之外的马克思慧眼识人,给一个当时仅为部长助理的许乃济冠以“政治家”的名号还歉太轻,又在前边加了“最有名的”定语。

马克思一生写中国的文章就那么几篇,涉及到的具体人也不多,可还没有一个被他称为政治家的。当他把“中国最有名的政治家之一”的称号赠给许乃济时,许先生却早已被革职,亦于1839年去世,算来已过去18年了。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查看心情排行]

        
感动同情无聊愤怒搞笑难过高兴路过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屈超耘   编辑: 蔡信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