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复苏的德国经济:质疑统一还是感激统一?
2009年11月06日 18:13三联生活周刊 】 【打印共有评论0

  “我们是人民,我们要自由!”15年前,东德人这样喊着口号走向街头。15年后,口号变成了“我们是人民,我们要工作!”

  东德人要的是硬通货,要的是工作机会,要的是政府不削减福利计划。而西德人不满的是政府的“输血”计划、“团结附加税”,不见好转的东德经济。

  去年,美国《商业周刊》对德国经济作了非常消极的评价。“过去德国是世界的标本,现在我们是‘欧洲的病人’、‘世界的病人’,”《商业周刊》引用一位德国总裁的话说。今年9月20日《时代》周刊发表报道,认为德国经济开始复苏。这种转变不仅在于美国和亚洲的经济也在增长,更重要的是,历经长时间等待后,德国迎来了它的欧盟新成员东欧各国。历史上,这些国家都是东德的贸易伙伴,依赖出口的德国显然是遇到了新契机。也有德国人说:“我们已经跌到谷底了,还能再跌吗?”

  在并轨东德经济上,联邦政府有过一些失策。“可你们难道期望东西德40年的差距,能在一夜之间缩小吗?”一位德国官员说。据悉,德国从西到东的援助计划,将耗时20年,到2019年结束

  废墟中崛起

  两德统一前,东德和西德的经济部门看起来非常相似。双方都集中在工业制造上,特别是机械工业、化学、汽车和精密仪器。东西德都有训练有素的劳动力和重要的出口部门,但出口方向,一个向东到东欧和苏联,一个西去运往西欧各国。

  当时的东德经济没有私有财产,高度集中,由中央政府指导,生产率一直较低,1951年乌布利奇试图在保持工资不变的情况下,提高工作时间。东柏林和其他城市,曾为此发起了此起彼伏的罢工和骚乱,最后苏联人用坦克和军队解决了这个问题。

  与东欧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一样,当时东德强调基础工业,不惜以牺牲消费品的代价来推行工业化。这是典型的苏联模式和中央计划经济:生产和价格的决策,资源的分配都由行政命令决定。尽管缺乏自然资源,不得不靠进口大量原材料来发展工业,但东德还是很快就成了苏联式经济中最富有的国家,有最高的人均GDP和最高的生活标准。整个70年代,东德一直保持稳定的3%~5%的经济增长。在80年代,这个数字有所下降。

  在出口上,东德经济被称为是东欧的“发电站”,莫斯科十分仰仗东德机械工业、化学以及电子产品的出口。东德加入了经互会,贸易伙伴主要是经互会成员,在1981年,大约占到65%~70%,光是与苏联的交易就达到了35%。

  80年代,东德排在世界工业国的第10位,但指令性经济仍存在着大量突出的矛盾。动力、轻工业和服务业的是东德经济的软肋,造成国民经济失调,供应品短缺。七八十年代,东德人的购买力并不低。一辆产自日本、苏联或者捷克斯洛伐克的车,可能要花2万东德马克,而东德人的月平均收入是2000~3000东德马克。

  东德生活

  中央计划经济体制,导致了东德的基础设施非常糟糕:交通,通讯,加油站,甚至理发馆都不能让人不满意。饭店拥挤,超市排着长长的队。大部分西德人认为,东德似乎不缺基础消费品;而事实上,淡季时候,与西德比起来,东德面临严重的商品匮乏。

  在东德,教育和医疗都是免费的。有些方面,东德人做得要比西德好,比如婴儿死亡率东德要比西德低。住房分配也令东德人心满意足,尽管从审美上,政府建的灰秃秃的房子,看起来不那么令人愉悦。

  东西德这种生活条件的差别可以反映在服务行业就业结构上。1978年,西德大约有48%的人从事服务业,而东德只有24%。直到统一前,这个数字并没有太大变化。

<< 上一页1234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蔡信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