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两迁陵寝耗资巨大 所谓“节俭”只是笑话
2009年10月24日 20:46凤凰网历史综合 】 【打印共有评论0

道光皇帝旻宁在位30年,终年65岁,在清朝诸帝中可以算得上享年较久、寿命较高的一位了。纵观道光帝的一生,给人们印象最深的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恪守祖宗成宪,另一个是崇尚节俭。然而,他营建自己的陵寝,前后竟用了15年之久,占了他在位时间的一半,在清帝中建陵用时最长;他的陵寝东建西迁,两建一拆在清帝中耗银最多。在建陵一事上暴露出了他的虚伪和犹柔寡断的性格特点。

不遵祖训,劳民伤财

道光皇帝从即位那一天起,就不厌其烦的反复表白自己处处“敬天法祖”、“恪守成宪”。他说:“规模制度、典册具存,朕何敢更易?一守成宪,犹恐不及,何好恶之有?(1)”他还说:“朕办理庶务,咸遵旧制。”(2)祖宗成宪成了他处理国家大事的基础和准绳,然而他在为自己卜择吉壤、营建陵寝一事上与他的表白大相径庭,显得十分虚伪。

清入关后不久,就把河北遵化昌瑞山一带划为皇家陵园,第一帝顺治和第二帝康熙先后葬在了那里。第三帝雍正改弦易辙,把他的陵寝建在了易县泰宁山下,从此出现了东陵和西陵两个陵园,这就为以后的清帝提出了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即以后陵寝应建在东陵,还是建在西陵?首先遇到这个难题的是第四帝乾隆。他经过长时间的深思熟虑,想出了一个兼顾东西两陵园关系的方法,他说:“向例皇帝登基后即应选择万年吉地。乾隆元年(1736年),朕诏登大宝,本欲于泰陵附近地方相建万年吉地,因思皇考陵寝在西,朕万年吉地设又近依皇考,万万年后,我子孙亦思近依祖父,俱选吉京西,则与东路孝陵、景陵日远日疏,不足以展孝思而申爱慕。是以朕万年吉地即建在东陵界内之胜水峪,若嗣皇帝及孙曾辈,因朕吉地在东择建,则又与泰陵疏隔,亦非似续相继之义。嗣皇帝万年吉地自应于西陵界内卜择,著各该衙门即遵照此旨,在泰陵附近地方敬谨选建。至朕孙缵承统绪时,其吉地又当建在东陵界内。我朝景远庞鴻,庆延瓜瓞,承承继继,各依昭穆次序,迭分东西,一脉相连,不致递推递远。且遵化、易州两处,山川深 邃,灵秀所钟,其中吉地甚多,亦可不必于他处另为选择,有妨小民田产,实为万世良法。我子孙惟当恪遵朕旨,溯源笃本,衍庆延禧,亿万斯年,相承勿替,此则我大清无疆之福也.”(3)我们把乾隆帝的这一方法简称为“昭穆相建”。乾隆帝唯恐他的后代子孙不按他的办法行事,此敕旨发出后两个月,他再一次重申了他的这一旨意:“前经降旨嗣后万年吉地当各依昭穆次序在东西陵界内分建,不必另卜他处。……遵化、易州两处山川灵秀宽广,其中吉地甚多。我子孙务须恪遵前训,永垂法守,断不必另择他处,有防民业!”(4)真可谓千叮咛,万嘱咐,苦口婆心,用心良苦。乾隆帝为了推行他的这一方法,不仅率先垂范,把自己的陵寝建在了东陵,而且还在西陵为自己的儿子嘉庆皇帝确定了万年吉地。

乾隆皇提出的“昭穆相建”确实是一个均衡东、西陵关系的良策,如果他的后代子孙能恪遵此旨,昭穆建陵,世世勿替,会省去无穷的麻烦。可事实并非如此简单。

道光皇帝是乾隆的孙子,39岁即位,就开始操办自己的百年后事,他明明知道皇祖有“昭穆相建”的谕旨,自己应在东陵择吉建陵,他却没有这样办,执意想在京西的王佐村营建陵寝。(5)道光帝为什么想把自己的陵寝建在王佐村呢?原来那里埋葬着与他共同生活了13年之久的结发之妻——孝穆皇后。道光帝想把王佐村的孝穆皇后的墓地改建成皇帝陵。他即位后就派大学士戴均元、户部尚书英和等人前往王佐村相度。道光帝这一公开违背祖训的做法遭到了群臣的强烈反对。大臣们一致要求道光帝“式遵祖训仍于胜水峪附近地方钦派大臣率同通晓堪舆之人敬谨选择,以昭慎重”。(6)大臣们并以“王佐村福地随龙水道既不合水法,又因碍于畚筑不能添建宝城,亦于体制未符”为理由,奉劝道光帝放弃在王佐村建陵的想法,道光帝见群臣意见名正言顺,句句在理,自觉心虚理亏,于是被迫改口说:“万年吉地仍按昭穆相建,所议甚是。皇祖高宗纯皇帝垂训,我朝景运庞鸿,继继承承,吉地依昭穆次序东西递建,洵为万世良法。朕自应恪遵成宪,于东陵界内选建万年吉地。”(7)经戴均元、穆克登额等人详加相度,并经道光帝的钦定,最后万年吉地确定在东陵界内的宝华峪,并于道光元年(1821年)十月十八日卯时开工。(8)宝华峪陵寝历经六个寒暑,于道光七年(1827年)秋全工告竣,同年九月将孝穆皇后葬入宝华峪陵寝地宫。

道光帝建陵一事按说至此可以暂告一段,就等道光帝百年之后了。始料不及的是,陵寝建成第二年,即道光八年(1828年),地宫里出现了渗水,因未设龙须沟,渗水滞留地宫,浸湿了孝穆皇后的棺椁。道光帝极为震怒,严惩了办工大臣。陵寝依山而建,地宫又深在地下,地宫里出现渗水并不奇怪。裕陵完工于乾隆十七年(1752年),当年地宫里就出现了渗水。乾隆帝经过反复思考,找到了渗水原因,于是将地宫“铺成一层,费无数工作,使得坚固。”(9)宝华峪地宫完全可以以裕陵为例,修补地宫。退一步讲,即使重建地宫,或在东陵界内另卜陵址,也要比搬到数百里之遥的西陵重建要节省得多,同时还不违背昭穆相建的祖训。当时确有一些有见识的大臣,提出就地修理地宫,或在东陵另卜陵址的建议。如署热河都统松筠就建议在“孝陵之右、裕陵东北一带,可否令精于堪舆之人详加履堪。”(10)道光帝却批道:“朕自有主见,徐为之。”(11)实际上是不想采纳。

宝华峪地宫出现渗水以后,道光帝以此为理由,废弃了刚刚建成一年的陵寝,派出了许多心腹重臣在遵化东陵及京畿一带重新相度万年吉地。经过3年的卜择,最后选中了西陵界内的龙泉峪,并于道光十一年(1831年)十一月兴工,至道光十五年(1835年)建成。

自道光帝把陵寝从东陵搬走后,清东陵界内又先后建起了2座皇帝陵、2座皇后陵和2座妃园寝。既然东陵还有如此之多的风水宝地,道光帝为什么不在东陵择建?乾隆帝一再告诚他的子孙断不可另择他处建陵,有防民业。可道光帝仍派多人赴丰润、平谷、房山、蓟州一带相度陵址。道光帝明明知道有“昭穆相建”的祖训,自己应该在东陵择吉,可他却非要搬到西陵重建不可。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位“恪守成宪”的“模范”皇帝有如此勇气去破坏祖训家法呢?道光皇帝在他的两首诗中泄露了天机,他在诗中说:“东望珠阜瞻依近,罔极恩慈慕萦。”“郁郁山川通王气,哀哀考妣近陵区.”

他在诗的注释中说:“皇考仁宗睿皇帝、皇妣孝淑睿皇后奉安昌陵,山川王气,毓瑞钟祥。兹龙泉峪在昌陵之西,相去八里许,五云在望,一脉相承,子臣依恋之忱,庶符夙愿也。”(12)简言之,就是龙泉峪紧靠昌陵,可以长倚父母膝下,达到他“子随父葬”的夙愿。在建陵一事上,道光帝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浪费,给人们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但他并不知悔。

他在前面提到的御制诗中说:“毋谓重劳宜改卜,龙泉想是待于吾”,意思是说不要认为他的陵寝由东陵改建到西陵是劳民伤财,龙泉峪是上帝赐给他的,这是天意,因而是合情合理的。可见道光帝平日反复表白的“恪遵成宪”、“节俭”、“爱惜民力”完全是假的。

道光帝   浪费   皇帝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徐广源   编辑: 蔡信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