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锦州复国土夙愿成空
2008年09月17日 16:02萨苏博客 】 【打印

锦州附近的地形,情况如下。

锦州扼辽西走廊咽喉,南面与山海关相连,是狭窄的沿海走廊,也是当时辽西部队与关内的连接通道,是守军的后方,要点是锦西,绥中。锦州通过义县与属于热河的朝阳也有铁路相通,但这个方向没有日军,所以基本不需要设防。

锦州向北,有铁路通沈阳,这条北宁线铁路是日军来犯的重点方向。锦州北侧第一道天然防线为大凌河。

大凌河向北,是第二个支撑点 --北宁铁路和沟营铁路的交汇点沟帮子。日军可以从两条线路进攻沟帮子,一路是从沈阳沿北宁线南下,途中要经过新民,白旗堡,绕阳河,厉家窝堡,打(大)虎山;另一路是从日军已经占领的营口,经过沟营线西犯。途中要经过田庄台,大洼,盘山,胡家窝堡。这些据点,当时日军都没有控制。

那么,东北军是怎样布防的呢?

根据救国会秘书朱焕阶的回忆,最初组织锦州布防的,是从沈阳撤退下来的黄显声。黄到达锦州后,立即与第12旅张廷枢联系,沿大凌河布防,以他带来的三个骑兵公安总队与从通辽调来的骑兵第3旅维持辽西地区治安。

显然,此时东北军本部还没有动员起来,这是一个前线将领应付紧急情况的布防,目的是如果日军南下,在大凌河对其进行阻击,以等待援军出关。张廷枢所部是东北军精锐,直接放在前线说明此时东北军顾不上保存实力了。他是张作相的儿子,与黄显声同属少壮派,所以黄调得动他。骑3旅应该是奉张学良的命令紧急赶来,骑兵不适合防御,因此放在后方。另外两支当时在辽西的部队,布防中没有提到,我推测这是因为刘瀚东部炮8旅为炮兵,机动不利,无法紧急应变。而孙德荃部19旅是汤玉麟的部队,张学良与汤玉麟关系微妙,所以黄显声不能调动它。

这个布防是在27日张学良下令辽宁省政府移驻锦州之前完成的。

不过,这倒是一个真要打的架势,说明东北军关外将领当时认为后续发展应该是东北军主力出关,不把日军赶走,也要和它碰一碰。

实际上,日军此时兵力并不充裕,并没有能力迅速犯锦。当时日军在东北的主力为第二师团(包括3,4两混成旅团和直属部队),混成第39旅团,大连警备旅团和6个关东军独立守备大队,以及若干由当地日本侨民,退伍军人组成的“自警团”。这些兵力中,大连警备旅团是看守关东军老巢的,专事防守没有出动。第二师团北上攻击吉林,黑龙江,第39旅团在沈阳周围警戒,六个独立大队看守铁道并占领沿线城镇。对锦州日军只有少量部队和伪军骚扰窜犯。此后,一直到11中旬,日军始终与马占山部在江桥-齐齐哈尔线激战。因此,直到11月下旬,日军并未对北宁线用兵。但东北军方面也没有进行反攻。

这时,双方部署都有些调整变化。

中国方面,由于沈阳沦陷,群情激奋,地方豪强,绿林武装纷纷起事,或拥兵自保,或起兵抗日,黄显声乘机收编各部,在辽西很快得到能战部队万人,增强了前线兵力。张学良下令增援的20旅也赶到锦州,装甲车队应该也是这时候出关的。

此时东北军的布防,由于没有确切的资料,只能通过猜测。在双方对峙前线,东北军有3个番号出现。沟营线上19旅曾多次与日军前哨发生冲突,11月下旬日军通过北宁线进攻白旗堡的时候,报告中称与20旅发生战斗,而救国军一部在黑山一带曾与骑兵第三旅发生冲突。同时,12旅官员多次出现在锦州的公开活动中。据此,我推测到11月下旬,东北军把防线前推,北宁线上到达绕阳河一线,警戒线推到白旗堡,但不及新民,沟营线上清除凌印青,张学成伪军后推进到大洼,警戒线推到田庄台。前线以铁路分界,沟营线为19旅警戒,北宁线为20旅警戒,骑兵第3旅为前方机动兵团。这时,中方有两列装甲列车在前线参加作战,一列为刘汉山中队,配属19旅巡逻沟营线。一列可能是沈瑞礼中队(未确定),配属20旅巡逻北宁线。第12旅部队回防锦州。

这些东北军正规部队基本只是固守原防,没有发动过主动进攻。活跃在外围的部队,是黄显声的骑兵公安总队(打击伪军)和抗日义勇军(打击日军)。北宁线上11月23日在新民的义勇军和公安队与日军发生过战斗,沟营线上义勇军反攻过营口。

东北军   日军   荣臻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作者: 萨苏   编辑: 刘嵩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凤凰图片08奥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