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的嫁接:七夕能否称为“中国情人节”
2009年08月26日 09:58文汇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传统节日的衍生、嫁接与新创

——从七夕能否称作“中国的情人节”说起

七夕原本是一个关乎星辰的时点。自从捏合出牛郎和织女,七夕节就增添了丰富的感情色彩,承载了厚实的天伦之致,成为中国节日系列里最具情感性的“这一个”了。传统节日文化的衍生和新创,就像一棵大树的分叉和长枝叶一样,是自然的、必然的事情,当然也不会拒绝若干“嫁接”——只是嫁接得对纹路、通脉络

明天又逢农历七夕。报纸上又有关于它的说辞,称为“中国的情人节”。如同“贺岁片”一样,今年七夕节据说也有“情人节原创电影”上演,并将以此为“序幕”,展开“中国首届情人节嘉年华”系列活动:“月光宝盒现场活动”、“爱情手势墙行为艺术”、“‘爱我就……’博客表白大赛”,等等。也许会不错。但其实,把七夕叫做“中国的情人节”,实在有点牵强附会。把历史上和现实中的七夕节摊开、收拢、分析、概括、演绎、归纳,没有什么文化元素是指向“情人节”的。名之为“爱情节”、“家庭节”什么的还差强人意。试想:人们哪有拖儿带女谈恋爱的?中国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情人节”是三月三。

传统节日自其发端就一边衍生着、一边新创着

当然我这么说,并不是反对传统节日的现代化演进。两千年来,中国传统节日自其发端之后,就是一边衍生着、一边新创着走过来的,从来都不是、也不可能一成不变。

端午原是个防病防灾的日子,却因大诗人屈原增添了纪念层面的意义,增添了爱国情怀和报国无门的悲情、齐心协力救助生命的悲壮;因了陶渊明酷爱重阳,因了他酷爱的菊的勾连,重阳节衍生了“颂陶”的文化意蕴,歌颂他“人淡如菊”的精神境界,“重阳无酒”也成了知识分子安贫乐道的形象写真。近年来,重阳节又衍生为“敬老节”,因为“重阳”在字面上有“再度阳光”的意思,又是一年中最后一个民俗节日,“敬老节”在尊老爱老、倡导孝文化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七夕原本是一个关乎星辰的时点。自汉代开始流传的牛郎织女故事,正是从星宿名称衍变而来。自从捏合出牛郎和织女,七夕节就增添了丰富的感情色彩,承载了厚实的天伦之致,成为中国节日系列里最具情感性的“这一个”了。

岁岁七夕,今又七夕。今天的七夕节又是怎样一种境况呢?2006年,七夕节与其他5个节日一同,被列为中国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在2007年决定、2008年实施的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里,七夕节却并不放假。于是,七夕节就有些尴尬,也不太被人们所重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放假了,放假后这些节日怎么过?这是一个问题;七夕、重阳没有放假,不放假的传统节日又怎么过?是又一个问题。

各地可以有自己独具地域文化特色的七夕节

日本是一个很会衍生和创新节日文化的国度。他们抓住七夕传说故事里牛郎织女有一双儿女的情节,在家庭亲情、亲子关系上头大做文章,老故事早已被改编为新的童话,七夕节的衍生产品有漫画书、动漫影视等,语出强调仙女下凡和上天,以及她与两个孩子的关系。近年,日本的迪斯尼乐园又在七夕节那天推出由米老鼠“米奇”和“米妮”扮演牛郎织女的表演,吸引了许多小朋友。其实,如此突出少儿的七夕,我国两宋时期就已然。南宋笔记《梦粱录》卷四“七夕”条,说这一日“倾城儿童女子,无论贫富,皆着新衣”,而且“手执新荷叶,效摩合罗之状”。摩合罗,是当时孩子们的七夕玩具,一种泥塑的偶人。只是,中国后来渐渐丢失了这么好的一个节日意蕴,除了浙江有个沿海小岛、台湾一些地方还把七夕过成“小人节”外,绝大部分地区、绝大多数人恐怕都不知道有这回事了。

<< 上一页12下一页 >>
节日   七夕   嫁接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翁敏华   编辑: 刘嵩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