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把乌克兰称为“区域国家”,意即指它在种族、语言、宗教和社会经济上,由于历史原因而形成了永远的区域性裂痕。目前属于乌克兰的很多地方在历史的不同时期曾在“乌克兰”进进出出,因此很难说乌克兰有一部在时间和地理上都完整的历史。不同的历史记忆及政治、外交上的多元化倾向成为乌政局动荡的根源……【网友评论】

高清图集
上一张
下一张

百年乌克兰惨象:战乱 饥荒 政变 核灾难俱全

2014-03-04 19:11 0人参与 0条评论

波尔塔瓦会战是俄国沙皇彼得大帝的军队与瑞典国王查理十二世的军队于1709年6月28日(一说7月8日)所发生的一场战争,是大北方战争中最著名的战役。这场发生在乌克兰东部的大战,使俄军以决定性胜利终止了瑞典成为欧洲列强的时代。

29
01
 
 
 
 

转型期乌克兰民族认同危机引发三大问题:族群对立 经济衰败 民主乱象

自获得独立以后,乌克兰社会就面临着转型。乌克兰的社会转型在政治方面可以理解为构建现代国家的过程,不仅要进行民族-国家的重新构建,而且还要进行民主-国家的构建。社会的转型造成了乌克兰社会在历史宗教文化上的认同矛盾,经济发展上的道路之争,在政治上的民主危机。三方面矛盾演化成为乌国家认同的危机。政治家在处理民族问题上的过激言行导致民族国家认同差异问题演化成为危机的关键,而民族认同危机又增加了民主转型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 【详细】

 

乌克兰克里米亚地区“带路党”

乌克兰经济持续低迷

自1991年独立以来,乌克兰社会一直存在着国家认同差异。这种认同差异在政治家的激烈言行的动员下演化成为国家认同危机,并成为影响乌克兰作为民族国家的主权完整和社会稳定的深层次因素,最直接和最明显地表现是对乌克兰国家利益的认同,即“什么是乌克兰的国家利益”。【详细】
2012年,乌克兰名义GDP从14088.89亿格里夫纳上调至14112.38亿格里夫纳,实际增速从0.2%上调至0.3%,人均GDP从30901格里夫纳上调至30953格里夫纳。2012年,得益于人口的逐年减少,人均实际GDP相当于1990年的81.1%。与原来水平相仿的波兰比更是天壤之别,人均GDP仅为波兰的四分之一。 【详细】
乌克兰总统尤先科曾经在2005年2月议会中指出:“源自高层的腐败曾一直是乌克兰的头号问题。”[14]根据透明国际组织的报告,乌克兰从2000年到2005年期间一直是腐败指数居高不下的国家。另外,根据世界银行研究所2004年报告,乌克兰的反腐败指数从1996年的26.7%下降到2004年的18.7%。【详细】
 
斯大林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错位
 

斯大林宣传画

斯大林是个民族理论专家,他一生撰写了大量的民族问题方面的论著,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他在领导苏联的几十年中,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社会有了长足发展。但同时,斯大林也作出了许多错误的决策,侵犯了少数民族的利益,使民族平等原则遭到破坏。理论与实践的背离,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这就是斯大林——苏联民族工作的成就与错误,都与他的名字分不开。【详细】

斯大林民族政策的缺陷  

联盟国家在进行工业建设布局时,将少数民族边疆区作为原料产地,加工工业部署在俄罗斯联邦等中心区,使边疆地区的经济很难协调快速发展。如中亚地区矿产资源丰富,苏联国家计委将钢铁厂、煤矿、石油企业建在那里,却很少建轻工企业。【详细】

 
 

历史之争:乌政府谴责俄在乌克兰大饥荒时犯下罪孽反加剧国内族群对立

在1991年乌克兰宣布脱离苏联而独立时,乌克兰民族的概念其实远未成熟,更不要说国家认同感。乌克兰某些领导人重新启动对乌克兰历史,特别是沙俄和苏联统治时期历史问题的研究,无疑是打开了乌克兰历史中沉寂多年的历史文化矛盾的潘多拉盒子。乌克兰社会内部对于大饥荒的评价也存在着不同的看法,部分亲俄罗斯的议员认为该决议会招致俄方的不满。在这个决议的投票中,有450个席位的乌克兰议会中,只有234人参加了投票,勉强超过半数。【详细】

 
 

语言之争:乌克兰语作为乌克兰国语地位2006年才获乌克兰议会通过

乌克兰独立后,从1992年起对这部法律进行修订,规定乌克兰语为乌克兰的国语,补充了乌克兰语在应用方面的条款。这个修订案虽经议会多次讨论,但直到颜色革命后的2006年才获得通过。独立以后的乌克兰政府积极推进乌克兰语的使用,逐渐把俄语挤压出该国的教育系统和政府与国家媒体之外。【详细】

 
 

利益之争:东乌亲俄经济复苏 西乌亲欧经济差

乌克兰全国人口为4800万,大体上以第聂伯河为界,分为东乌克兰和西乌克兰。东乌克兰毗邻俄罗斯,人口3200万,主要经济支柱是工业,经济比较发达;而在第聂伯河以西的西乌克兰毗邻欧盟,人口1600万,主要经济支柱是农业,经济比较落后。1999年,从俄罗斯经济有起色以来,与俄罗斯一体化程度相当高的东乌克兰地区也恢复了经济活力。相反,西乌克兰地区经济起色不大。乌经济东、西部发展失衡,东部要求密切与俄合作,而西部希望尽快融入欧洲。【详细】

 
乌克兰“大饥荒”争论
 

在乌克兰1932—1933年饥荒问题上,“种族灭绝说”与“共同悲剧说”基本上代表着当今研究这一问题的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实际上,这是一场对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如何评价的争论,也成为苏联解体后影响乌俄两国关系的、被政治化的历史问题。【详细】

乌克兰观点  

在当代乌克兰的各种宣传媒介中,乌克兰在饥荒中的死亡人数有时达到700万、1000万,甚至1500万。乌克兰前总统维克多·尤先科在一次公开讲话中甚至宣布,饥荒时期乌克兰失去了四分之一的居民。【详细】

俄罗斯观点  

俄罗斯研究者依据越来越多的档案材料证实,乌克兰饥荒是苏联整个30年代饥荒的一部分,是斯大林体制下“苏联人民共同的悲剧”;饥荒的发生有其主客观原因。 【详细】

“大饥荒”定性之争  

进入新世纪后,乌克兰政府向俄罗斯提出赔偿与道歉的要求,并要求联合国承认这是种族灭绝,使这个问题远远超出历史范畴,上升到了意识形态和政治的高度。这个演变过程实际上也正是乌克兰与西方国家把乌克兰“大饥荒”这一历史问题政治化的过程。【详细】

 
 

乌克兰经济危机:工业轻重失衡 农业萎缩 能源缺口大

苏联解体前,乌克兰在全苏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以独立前的1989年为例,乌克兰生产的钢占全苏产量的34%,铁占40%,谷物占25%。因此独立之初,很多人认为乌克兰独立后经济将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乌克兰摆脱苏联后的日子将会更好过。但是事实却与人们的期望完全相悖。自1991年8月24日乌克兰宣布独立以来,经济形势持续恶化,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经济危机的深度和广度堪称独联体国家之最。【详细】

乌克兰民族国家化建设很不成功

乌克兰农业萎靡不振

前苏联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结构遗留下来的许多弊端难以在短期内得到解决。乌克兰经济在结构上存在着严重的比例失调,重工业过重、轻工业和农业过轻,严重制约国民经济的发展。本国生产的能源无力支撑其庞大的重工业。【详细】
从1991年至1995年,农业生产部门的规模缩减了34.9%。缩减的主要原因是居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猛烈下降,19%年乌克兰居民的实际工资水平只有1990年的35%,由此而导致对食品消费需求急剧减少。在西欧市场上,乌克兰的农产品由于质低而缺乏竞争力,在俄罗斯市场上,却又经常受到无根据的海关关税的歧视。【详细】
严重的经济危机极大地打击了乌克兰的国内市场购买力。虽然乌克兰先后颁布了多个外资法规但经常有法不依。与世界上的许多国家相比,乌克兰政府向外国投资者提供的优惠是较为有限的。例如,在利润汇出方面,外国投资者事实上要受到多方面的限制。在税收方面,外国投资者也无优惠可言。 【详细】
 
乌克兰农业困局
 

全国大多数居民的收人急剧下降,导致居民生活向自然农业方向发展,也同样严重打击了农业的发展。目前在乌克兰,不仅是农村居民,而且还有城市居民,其中也包括大城市与特大城市的居民,都规模日益扩大地转向自我保障食品生产方面。【详细】

群众自行进行农业生产  

每到周末,居住在城市的居民或乘自己的汽车,或利用公共交通工具到近郊或远郊自己的菜园子里去从事农业生产活动,这已成为乌克兰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人们在自己拥有的这块土地上种植谷物、土豆、蔬莱、葵花、饲养农畜、家禽等,以保障家庭对食品的需求。【详细】

民众自产土豆占95.8%  

到1995年时,居民辅助性农业所提供的土豆产量占到全乌克兰全部土豆产量的95.8%,蔬菜占到72.7%,各种形式的肉(宰杀重量)占到51.3%、牛奶占到45.0%、鸡蛋占到55.8%。统计资料表明,全乌有1/3多的家庭都拥有一块不大的土地(大约也就是0.1公顷左右)。【详细】

 

民主转型期问题:寡头横行 腐败丛生 政客沦为地方势力代言人

乌克兰在民主国家构建过程中出现的困难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具体表现在新生的民主制度固化过程中的困难。政府更迭频繁、腐败、寡头干政和街头斗争不断困扰着乌克兰社会。各种政治派别围绕政治改革、权力分配、组阁、选举问题的争斗经常陷入僵局,进而演化成为街头斗争和革命,这种民主国家构建的危机直接导致了乌克兰独立以来政局动荡。民主国家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国内民族和地区之间矛盾升级,进而导致从民主政治问题蔓延到社会民族之间在历史、现实问题上争论,民主认同危机也就演化为民族认同危机。 【详细】

 

寡头掌握乌克兰

腐败引发乌克兰人民不满

根据乌克兰顶级商业杂志《记者》2008年6月2日的报道,乌克兰最富有的50个金融工业寡头的资产总值已经达到1120亿美元,相当于国家预算的两倍。这些金融寡头不仅控制着乌克兰经济命脉,而且还直接决定着乌克兰议会中各个党派的命运。他们通过资助乌克兰主要政党,或者直接参与政治活动来影响乌克兰的内政和外交。金融工业寡头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三个大集团。【详细】
腐败丑闻严重降低了乌克兰民主制度的威信和合法性,更降低了普通居民对于乌克兰宪政民主制度的信任。政治腐败会削弱政府的行政体系,降低行政能力,并损害国家、公众的利益,败坏政府形象,失去公众的信任和支持,最终破坏政治体系赖以运行的合法性基础,成为诱发政治动荡的重要因素。【详细】
在总统选举中,候选人在完善民主政治和经济政策上大同小异,争论和冲突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民族、文化、历史和语言问题,这使得选民对于候选人的偏好更多地来源于历史文化认同,来源于对候选人是否是“自己人”的认定。 【详细】
 
91年美国总统曾警告乌克兰勿独立
 

在乌克兰最高苏维埃作演讲时,老布什说了这样一段话:美国支持自由,“但是自由不等于独立。美国人民不会支持那些将远方的暴政换为当地专制的人,美国人民也不会帮助那些鼓吹基于民族仇恨的自杀性民族主义的人”。【详细】

老布什曾想挽救苏联解体  

1991年,苏联出现解体征兆,已是美国总统的老布什赶去苏联帮戈尔巴乔夫撑场子。他在莫斯科与戈尔巴乔夫会谈后,又飞到乌克兰首府基辅。当年8月1日,在乌克兰最高苏维埃作演讲时,老布什说了这样一段话:美国支持自由,但是自由不等于独立。【详细】

老布什讲话引舆论大哗  

老布什的车队从机场进入基辅市区时,乌克兰人自发地聚在街道两旁热烈欢迎,却不料听到的竟是警告:美国政府不支持他们退出苏联的要求,甚至怀疑他们追求的是不是民主和自由。老布什的话,在美苏两国都引起轰动。至少,以老布什总统为首的美国政府,并不希望苏联分裂,他们宁愿与一个完整的苏联共商国际大事,大国交易也确实有其方便之处。【详细】

比较政治的发展告诉我们,现代国家建设中的最重要问题是国家认同。在存在国家认同危机的情况下,“民主”甚至会变成煽动族群冲突乃至国家分裂的工具。只有当“我应该属于谁”这样的国家认同解决以后,民主选举才不至于演变成为内乱。
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