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都寄希望于我们即将举行的会议”,1973年6月17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在迎接来访的苏联领袖勃涅日涅夫时这样说。柏林墙危机、古巴导弹危机、核军备竞赛……一次又一次冷战对抗将世界推到核大战边缘。美苏领导人的会晤,让拥有毁灭地球能力的两个超级大国找到了不用同归于尽的默契。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艾森豪威尔、肯尼迪、尼克松……他们的每次会面都成为惴惴不安的世界关注的中心。斗转星移,冷战早已结束的今天,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和老牌大国美国的首脑会晤,依旧是世界为之瞩目的焦点,却不再有冷战那种剑拔弩张的对抗与冲突;在对合作共赢的追求中,化戾气为祥和,为全世界带来繁荣稳定的未来。【网友评论】

上一张
下一张

1959年赫鲁晓夫访美高清图集

2013-06-07 09:53 0人参与 0条评论

1959年9月15日至27日,赫鲁晓夫访问美国,这是苏联领导人对美国的第一次正式访问。苏联历史学家把这称为“惊动世界的13天”,并把这次访问定位为“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胜利访问”。

10
01
 
 

凤凰网连线南开大学国际关系系副主任刘丰:美国希望首脑会晤改善两国关系

美苏虽然为冷战对手,意识形态也截然对立,但是因为两国都希望通过最高领导人会晤为两国关系改善营造气氛,甚至在核军控等问题上实现突破,因此美苏在招待最高领导人方面都不敢马虎,甚至可以说殚精竭虑。美国更是如此。1959年,赫鲁晓夫访美之时,美国既邀请农民出身的赫鲁晓夫访问艾森豪威尔总统的农庄,使其有种“回家的感觉”,又要求玛丽莲•梦露必须性感出席。可见,美国人对苏联领导人的接待工作不比接待其他任何领导人的待遇低。【详细】

 
 
 

刘丰:美苏领导人良好私谊能促进两国关系 但要服从国家利益

冷战期间,如果美苏领导人有良好的私人友谊,谈得来,对美苏关系有促进作用。但是,这种作用不应被高估,毕竟他们都要服从于国家利益,而且还受制于国内的压力集团。勃列日涅夫访美时,尼克松不仅送了一辆林肯车,而且邀请其造访私人宅邸。勃列日涅夫住进了尼克松出阁女儿的闺房,席间宾主相谈甚欢。虽然这位苏联领导人感动的热泪盈眶,但是丝毫没有影响他当天夜里对美国发难。而整体上看,勃列日涅夫当政之时,也是苏联在冷战中攻势逼人的时期。【详细】

 
冷战:起源和性质
 

冷战·欧洲态势图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只有美国和苏联尚有余力雄踞于当世。美国本土没有受到战争破坏,经济上更是前所未有地强大。苏联在战争中遭受了摧残,但它仍然是一个令人生畏的军事强国,拥有400万人的军队,它在中欧和东欧所控制的人口和地域远远超过了1939年以前的边界。【详细】

 

冷战重要原因:意识形态敌对

自1917年布尔什维克革命以来,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和马列主义的共产体制之间就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敌对。
    这种冲突最终被冠以“冷战”之名,是因为尽管敌意和对抗尖锐激烈,但从未导致两个超级大国发生公开直接的军事冲突。【详细】

 

二战结束时的态势已含冷战因素

在欧洲,大战临近结束时,苏联军队占领了东欧和易北河以东的德国。美国、英国和法国军队占据了德国的其余部分、奥地利的大部分和意大利的全部。
    红军横扫中东欧大片土地,所以苏联人也就在这些地区施加了政治控制。美国也在对意大利的占领中把苏联排除在外。 【详细】

 
 

刘丰:美国人普遍对苏联领导人怀敬畏情绪 最喜欢戈尔巴乔夫

由于美国政府长期“妖魔化”苏联,美国人普遍对苏联领导人怀着敬畏的情绪。美国有个十岁的小女孩给苏联领导人安德罗波夫写信,请教苏联为什么要征服美国,并得到礼貌回复。这位小女孩一下子就成了“和平天使”、家喻户晓的童星。所以,一旦有机会亲眼目睹红色帝国的“老大哥”,美国人总是按捺不住好奇心。总的来说,美国人在苏共领导人中最喜欢戈尔巴乔夫,这多少是与戈氏对美妥协,并推动了苏联解体分不开的。 【详细】

 

勃列日涅夫:美苏两国决定的事 世界必须跟从

尼克松和勃列日涅夫就限制战略武器、经济、贸易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会谈。勃列口涅夫强调苏美关系的极端重要性:“我们知道就力量和影响来说,世界上只有苏联和美国这两个国家真正管事。任何事情只要我们两国之间决定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即使可能不同意也不得不跟着我们。”尼克松承认,随着苏联力量的增长,美苏力量对比业已平衡,特别是在具有决定胜的核发展和核能力方面差距已经弥台。尼克松强调:“我们是两个最突出的核超级人国,这是现实。但我们双方都有盟国。他们全是有自尊心的。我们做事决不应漠视他们的利益,否则会把事情弄糟。”【详细】

 

赫鲁晓夫追求美苏合作主宰世界

尼克松与勃列日涅夫“直接谈”

赫鲁晓夫把国际上的斗争作为实现“美苏合作主宰世界”的重要方面,甚至是至关重要的方面。苏联一方面强调合作解决一些可望解决的问题。苏联希望以大国身份出现,发挥大国作用。苏美合作签署了奥地利国家条约。在第二次中东战争中苏联提出苏美联合干预。另一方面,苏联也关注同美国的斗争。赫鲁晓夫时期美苏在欧洲对垒。美苏在第三世界开始了争夺,双方通过经济援助、军事援助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和势力范围。鉴于苏联的国力,赫鲁晓夫更多地是谋求同美国的合作,在台作中捞到一点好处。【详细】
勃列日涅夫在1972年改变了方针路线,变得开始迷恋于大国首脑峰会的盛况和排场。理查德·R·尼克松总统在1972年5月莫斯科举行的首次峰会期间的一次私人会晤中给勃列日涅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直白地对勃列日涅夫说:“让我们抛开体制,直接谈怎样改善我们之间的双边关系吧。”这一番话深深地打动了勃列日涅夫,同时他很珍惜与尼克松总统之间的关系。他认识到让美国参与到欧洲的安全与合作会议将会对苏联有益。如果他们能够达成共识的话,能促成当年斯大林和杜鲁门以及他们俩之后所有继任者所未能达成的和平条约的签署。 【详细】
 

尼克松:首脑会晤为世界上两个最强大国家间建立一种新型关系奠定基础

美苏首脑会晤的举行是尼克松政府外交政策的一大成就。尼克松政府认为,首脑会晤“为世界上两个最强大的国家之间建立一种新型关系奠定了基础”,表明欧洲缓和被纳入了美苏缓和的轨道。尼克松政府还认为,首脑会晤取得的成果证明了它的“联系”原则的有效。苏联为了缓和的利益不得不在越南、中东以及美苏双边关系问题上表现克制与合作。会晤的结果还加强了美国在美中苏三角关系中的地位。由于美中和解与美苏缓和,美国在三角关系中已处于更为有利的地位。【详细】

 
赫鲁晓夫追求美苏合作的思路
 

赫鲁晓夫想使苏联与美国平起平坐

赫鲁晓夫认识到苏联的国力不如美国,决定以有限的让步,换取苏美关系的缓和,赢得时间和机遇,逐步在经济和军事上赶上甚至超过美国,使美国平等待它,实现“美苏合作,主宰世界”。为此赫鲁晓夫采取了一系列有计划的步骤,创造两国直接接触的机会,促进两国关系的松动,逐步和解。
    葛罗米柯在古巴导弹危机之后说得更加坦率与明确:世界的命运同美苏关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没有苏美之间的相互谅解,就不能解决任何一个国际冲突,不能就任何一个重要国际问题达成协议”【详细】

赫鲁晓夫推动美苏首脑会晤  

赫鲁晓夫推崇大国首脑外交,认为“只有掌握大权的各国政府首脑才有能力解决最复杂的国际问题,只有他们才能扫清国际关系中多年来由于冷战而造成的障碍和不正常的现象”。赫鲁晓夫特别重视美苏首脑接触与沟通【详细】

推动裁军谈判和禁止核试验  

这是赫鲁晓夫推动“美苏合作,主宰世界”的重要步骤和内容。苏联单方面宣布裁军,提出全面裁军的建议,呼吁缔结北约与华约的互不侵犯条约。苏联建议举行核禁试谈判,并单方面停止核试验。经过多年的难苦谈判,1963年夏天达成了部分核禁试条约。 【详细】

促进美苏两国经贸关系发展  

赫鲁晓夫在访美期间提出两国经济合作问题,但由于战时租借贷款问题妨碍双方深入探讨。美方答应接收苏联厂长和经理到美国进修,引起了苏联的兴趣。【详细】

 
 

美苏首脑会晤的前提:保证相互摧毁情况下避免同归于尽

尼克松认为,首脑会晤的主要成就是达成限制战略武器的协议。美国更加赞赏反弹道导弹协议,认为它阻止了一场本来不可避免地要出现的防御性武器的军备竞赛。这一方面可以节省资金,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相互恐吓”来达到威慑效果的概念永久化,双方在对方的导弹面前都变成了抵押品,这样都会极度关心防止那种势必使双方同归于尽的战争。【详细】

 
柏林危机矛盾激化:
世界面临美苏核战的危险

柏林危机以苏联的失败而告结束。它严重加剧了国际紧张局势,抑制了五十年代中期开始的有限“缓和”,使“冷战”再趋激烈。主要表现为,引发苏美新的一轮军备竞赛和更加激烈的全球争夺。新的军备竞赛几乎是与柏林危机同步展开的。双方不仅大量扩充常规兵力而且恢复了更大规模的核试验。从9月1日开始,苏联首先恢复了核试验,到11月旬,已进行了30次核试验,包括超百万吨爆炸力核武器试验。9月5日,美国也恢复核试验。双方的核试验,给人类带来了新的威胁。【详细】

惊险的古巴导弹危机:
美苏险迈过世界核大战门槛

1962年,加勒比海爆发了一场严重的危机。它由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美国则坚持要求撤除导弹而引发。这是冷战期间美苏两大国之间最激烈的一次对抗。这次危机虽然仅仅持续了13天,但几乎跨越了核门槛,使人类空前地接近毁灭的边缘,最后又以双方的妥协而告终。如同英国首相麦克米伦所称,古巴导弹危机是“历史上重大的转折点之一”。这场危机把1947年以来的美苏冷战推向了顶点,其严重程度超过了两次柏林危机。这次惊心动魄的较量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详细】

美苏加速核军备竞赛:
世界始终笼罩在核战阴影下

苏联在军备竞赛中取得了巨大的进展,改变了对美国落后的处境。苏美洲际导弹数量之比由1:4变成了对等。1963年苏联拥有的战略核弹头由原来的只及美国的7.6%增长到30.8%。但它的爆炸当量却超过了美国。尽管美苏的核战略力量基本上均衡,但美国仍具有质量上的优势:洲际导弹的精确度高,导弹的推进剂优于苏联。分导技术领先,潜射导弹和战略轰炸机的数量和质量都大大超过苏联。美苏之间一方面要寻找途径稳定已经形成的平衡,一方面在此基础上开展新一轮的竞赛。 【详细】

 
 

两超级大国首脑试图主宰世界的反响:引起欧洲和中国的不安

尼克松对协定的签署结予了很高的评价,说它不仅在美苏双边关系中是十分重要的,而且对于全世界米说也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协定。它意味着美苏决心建设两个伟大国家之间的和平的新时期,而且建立一个使全世界人民能够和平生活的新时代。”勃列日涅夫说该协定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意义”,是用“军事缓和来补充政治缓和”,标志着美苏合作“赢得了和平”。虽然苏美对《防止核战争协定》持有不同的看法和态度,但它对第三方带来了冲击。欧洲和中国都表示了对两个超级大国可能共同统治世界的担忧。美国的北约盟国指责该协议会造成欧洲防务的削弱。美国随后派员到中国进行解释。【详细】

 
古巴导弹危机始末
 

1959年1月,菲德尔·卡斯特罗发动古巴革命,推翻了亲美的巴蒂斯塔独裁政权,建立了古巴共和国。美国不希望看到古巴政局的变化,并将古巴革命视为苏联势力渗入拉美的危险前兆。在各个领域采取了敌视古巴的政策。导致了美国与古巴关系的极度紧张,迫使古巴为寻求自身安全而倒向苏联并宣布自己为社会主义国家。古巴问题由此而发展为美苏两国在加勒比海地区争夺的一个热点。 【详细】

赫鲁晓夫在古巴部署导弹  

苏古双方商定,苏联在古巴建立的核武库将包括:40个陆基弹道导弹发射架,24枚SS-4型中程弹道导弹(射程1000英里)和16枚SS-5型中远程弹道导弹(射程2000英里)及弹头;3支装备12枚“月神”近程导弹及弹头的部队;还有80枚战术巡航导弹和可携载原子武器的6架伊尔-28轰炸机;潜艇基地最初部署11艘潜艇,其中7艘可携载潜艇发射的弹道导弹。【详细】

美国对苏联部署导弹的反应  

包括总统在内的执委会大多数人已经倾向于封锁,理由是:封锁是一条介乎于无所作为和战争之间的中间道路,使美国处于既可战又可和的灵活地位,并使赫鲁晓夫有时间来重新考虑他的行动;封锁可以避免突然袭击而引起的震惊,能够成为一种逐渐加强压力的办法,必要时可以扩大到非军事物资;如果封锁起作用,苏联人可以体面地撤退,如果封锁不起作用,美国仍可以选择进一步的军事行动。10月20日,美国作出决定,对古巴进行封锁。 【详细】

古巴导弹危机的结束  

备受压力的赫鲁晓夫非常担心在导弹装上发射台之前美军就会入侵古巴,以至于最终无法收场,甚至引发美苏之间的核大战。于是,苏联开始让步。10月26日下午,苏联驻美使馆参赞通过美国广播公司记者试探,苏联愿意在联合国监督下撤走导弹,条件是美国公开承诺不入侵古巴。美方表示可以接受。 【详细】

 
 

冷战结束带来经济全球化 冷战两极机制崩溃

冷战结束后,以意识形态为主线的政治斗争和军事对抗关系在国家交往中退居次要地位,这种国际环境为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创造了体系层次的条件。反过来,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展开也为国际机制的大量涌现、完善和变革创造了有利的环境。作为国际机制基本要素的相关原则、规则和组织形式在战后就己经逐步地发展起来,但在当时两极体制、等级式结构和“霸权稳定”观念的主导下,国际机制由于包含了大量的强权规则,没有被大多数的国家所接受,国际机制也没有发挥相应的作用。冷战结束后,国家军事安全威胁的下降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使构建国际机制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基本共识。 【详细】

 
 

经济全球化各国之间相互依赖加深 合作共赢的前提出现

冷战结束后,经济全球化使国际体系单位间相互依赖度加深、互动增强,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大量的、涉及各个领域的国际机制,加强了体系的向心力。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世界商品和服务贸易额从1948年的600亿美元,增至2001年的12。4万亿美元,并在2002到2004年继续以3.3%、5.1%和8.8%的速度增长,世界各国平均的外贸依存度高达40%。世界各国经济相互开放、相互依存度的提高,决定了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与整个世界经济的变动愈益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与经济全球化发展相伴,国际机制也在各个领域广泛地建立起来。【详细】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际机制逐步确立 对话互动代替对抗

经济全球化为国际机制的广泛建立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经济全球化不仅促进了国际体系单位的增加,也增强了各单位间的相互依赖,共同利益的增加使国际体系单位间的互动更为频繁。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冷战后,多元主体间多层次的互动不断增强。各种政府间和非政府间组织机构的建立以及双边、多边协议的签订为多层次的国际互动制定了相应的原则和规范,建立了数量众多、涉及领域广泛的国际机制。【详细】

 
建立新秩序需摒弃旧思维
 

摒弃零和思维。零和思维的最大危险在于其具有“自我实现”预言的性质。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著名战略分析家约瑟夫奈指出:“相信冲突不可避免的想法,本身就是冲突的根源。美国若是把中国当成敌人,可能就为自己树立了一个敌人。”【详细】

摒弃傲慢思维  

中美两国应增强相互认同感,处理双边或国际事务,应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以谦虚态度互相借鉴、取长补短。中国应当学习美国人民创造精神,了解美国内外政策客观原因与深层逻辑;美国也应当了解中国由本国国情所决定的发展道路,了解中国的历史、哲学与文化。【详细】

摒弃狭隘思维  

世界大国,应当胸襟宽阔,包容豁达。处理双方关系应大度大气,善良睿智。战略互疑是思维狭隘的表现。应奉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以一己私利处理两国关系。中美应相互尊重核心利益和各自在亚太地区的正当利益,辽阔的太平洋完全容得下中美两个大国。【详细】

摒弃冷战思维  

冷战思维源于不同政治社会制度和价值观的对立。冷战时代已经结束,冷战思维早已过时。中美两国不应以对立、排斥的眼光看待对方,更不应以敌视思维判断对方实力与发展趋势,避免战略对抗和误判。 【详细】

 
 

2011年中国超越日本 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日本内阁府14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日本名义国内生产总值(GDP)折合美元为5.4742万亿美元,比中国同期名义GDP少大约4000亿美元,自1968年以来首次让出“第二经济大国”之位。GDP是目前衡量国民财富总量无可替代的指标。中国在古代社会和农业社会一直位列全世界最发达的国家行列,自清代中后期以来才在工业革命浪潮中落后。上世纪初,中国GDP总量在世界排名最后二十位,现在终于上升到世界第二,说明中国国力的增强。 【详细】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航母服役配合大国身份

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既是中国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做出更大贡献的客观要求,也顺应国际社会希望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的普遍期待,是新形势下中国外交与时俱进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是对本国人民负责。【详细】
肩负着语言与文化传播使命的孔子学院在世界范围内落地,可以视做近年来全球“汉语热”的一个缩影。而“汉语热”的背后体现的是全世界对中国与中国文化的持续关注,这既是有着五千年历史沉淀的中华文明独有的魅力感召,同时也展现了中国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孕育的现代文明在当今文化领域的强大吸引力。中国文化的推广是一项长期、浩大的工程。 【详细】
中国海上力量发展是亚太地区和平力量的增加,中国发展航母是对世界和平更大的历史担当。当前,面对复杂国际环境,中国要继续秉承大国情怀,不畏人言积蓄能量。方能为世界和平与区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详细】
 
 

中国眼中的大国间关系:建立摒弃对抗 互利共赢的新大国关系

构建同舟共济、互利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同舟共济,就是中美双方都要重视维护两国关系大局,重视维护双方共同利益,不断扩大交汇利益,携手应对风险挑战;互利共赢,就是推动中美各领域开展全面、平衡、高效的合作,使双方同等受惠、共同获利。构建基于健康竞争而非战略博弈的新型大国关系。健康竞争,就是鉴于中美在经济和安全领域相互依赖程度很深,不可对抗。两国在政治、经贸、军事、外交等领域,应善意看待对方,不敌视、不排斥、不损害对方,企业竞争应遵守世贸组织规则。非战略博弈,就是中美不是战略对手,不搞零和游戏,不搞针对对方的军事或政治同盟,不搞军事威胁,在国际事务中不给对方施加压力。总之,健康竞争应是非对抗性的、良性的竞争。 【详细】

 
中国面临的外部环境
 

中国面临新的外部环境

世界经济复苏脆弱缓慢,全球经济和产业结构深度调整。受内外因素共同影响,中国经济难以一枝独秀,增速明显放缓。与本世纪第一个10年相比,最大的变化是,外需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明显下降。
    虽然中国上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1年GDP占全球10.4%,进出口贸易额占全球10.1%,但经济增长质量不高,创新能力不强,中国制造总体处在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 【详细】

国际贸易投资保护主义强化  

际贸易投资保护主义强化,区域自由贸易体正在形成。经济低迷与贸易保护相伴而行。一些国家为促进就业,扶持本国产业,设置各种贸易投资壁垒。尤其针对中国的反倾销、反补贴和投资审查大量增多。与此同时,区域内贸易增长迅猛。美欧、欧日自贸谈判将制订新规则,对全球贸易和经济格局产生重要深远影响。【详细】

西方价值体系仍占主导地位  

西方政治制度与价值体系仍占主导地位,对中国构成长期压力和挑战。冷战结束后,美国等西方国家把推行“普世价值观”作为全球战略的核心。中国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矛盾、竞争和冲突,本质上仍是不同政治制度和价值体系的根本对立。【详细】

美国施亚太“再平衡”战略  

美国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客观上制衡中国崛起。美国称其为亚太“再平衡”战略,并强调,这一战略不针对中国,不是遏制中国的战略;“美国欢迎一个强大、繁荣、稳定和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的中国”。但无论美国如何解释,几乎所有国际舆论都认为,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针对中国而来。美国的再平衡战略使中国外部的政治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并直接导致了美中战略互疑加深。 【详细】

美苏争霸加剧对立

首脑会晤发挥独特作用

对话交流代替对抗遏制

军备竞赛的目标是取得和维持军事优势,并把它作为推行外交政策的工具与手段。军备竞赛受政治、社会经济、军事科学技术及军事战略思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军备竞赛给相关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程度不一的影响。激烈的军备竞赛影响了国际关系的正常发展,形成了一个个安全困境,加剧了国家之间的对立和猜疑,毒化了国际政治和人民往束的环境。 【详细】
冷战思维源于不同政治社会制度和价值观的对立。美国的对外战略是在近50年的冷战期间形成的,有人好以冷战思维看待中国与中美关系。他们一面臆断中国崛起带来威胁,一面贬评“中国是一个被动回应型的国家,缺乏真正的盟友”。冷战时代已经结束,冷战思维早已过时。中美两国不应以对立、排斥的眼光看待对方,更不应以敌视思维判断对方实力与发展趋势,避免战略对抗和误判。【详细】
首脑外交不断发展,对于发展国家间的正常关系,建立信任与合作等方面,都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国家最高领导人之间彼此熟识,面对面交谈有助于阐明各自的国家利益、外交政策,可以减少误解和避免作出错误估计。将外交政策的决策和执行相结合,避开传统渠道的耽搁和曲折,更加迅速、有效地同外国领导人就共同关心的事务进行磋商,取得相互谅解,并迅速和直接地作出决定。往往能够获得超出传统外交途径所能取得的、更为广泛的影响和积极的效果。【详细】
人类的生存方式和国际关系模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避免重蹈大国争霸的历史覆辙,良性竞争、合作共赢是中美关系的正确选择。只有以和平合作的思维取代冷战思维,以接触对话取代对抗遏制,中美关系才能健康发展。【详细】
 
 
中国广结善缘扩大国际新空间
 

以和为贵,友善至上。中国要努力成为世界各国的好朋友、好邻居、好伙伴。这既是基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奉行的与人为善的世界观,也是从近代中国饱受列强欺辱中得出的坚定信念,更是当今中国自身发展的需要。【详细】

包容互助 利益共享  

中国现代化进程为全球发展带来机遇,应与各国共享。【详细】

力戒僵化 避免僵硬  

中国正在国际舞台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虽然中国不同任何国家结盟,但必须与所有国家交好。【详细】

谦虚谨慎 自信豁达  

中国必须头脑清醒、内外兼修,透彻认知中国国情,准确把握世界大势。【详细】

美苏首脑握手的背后,是冷战的恐惧和核战的恐怖。世界关注的目光中,除了对超级大国强大的尊重外,也充满了不安和不满。如今,冷战远去,毁灭的阴影不再笼罩着地球上的每个居民。经济全球化的世界再次将目光聚焦在中美两大国的首脑的会晤。这一次,不再有恐惧和不安,取而代之的是信任,温暖和对未来满满的希望。
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