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书之外的真相

2
2011.05.19

华盛顿真是“因美德拒绝王冠?”

导语: 高考制度使教科书成了中国孩子们的“圣经”,但如果有一天,当他们发现圣经的一部分正让事实埋藏在白纸黑字之外,会有怎样的困惑?华盛顿拒绝担任国王的提议就是例子,在中国人眼中这是圣贤的表现,但自袁世凯称帝失败后,我们会认为哪位民国政治人物因为“不做皇上”而成为“圣贤”呢?[评论]

教科书之外的真相

在中学历史课本里,对于美国独立之初政治制度的建立表述如下“华盛顿等美国资产阶级领导人也深受启蒙思想影响,不赞成建立一个君主制国家,希望建立一个统一而强大的共和制国家。”

华盛顿

  历史教科书:华盛顿拒绝担任国王的提议

1781年,在华盛顿的领导下.美国军民打败了最后一支英国殖民军队,赢得了国家独立。华盛顿本人也获得了崇高的威望。当时,有人写信给华盛顿.认为美国也应该像其他国家一样设一个国王,井鼓励他当美国国王,但这一提议遭到华盛顿的严词拒绝。他说:“我们的国家一定要彻底实行共和政体,如果不能遵循这一原则,试图采用其他政体,就是叛逆。”(高中历史课本·人教版)

高中历史选修课:华盛顿拒当国王 表现民主精神和不崇权势的崇高品质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不依靠外在压力,仅仅依靠内心的道德力量就自觉放弃了在为公众服务的过程中聚集起来的权力。在它以前,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形形色色的逊位、下野、惧怕各种祸乱而“功成身退”的范例,在它以后,人类历史上还将出现无数以杀戮、屠城为代价而权倾四海的英雄豪杰,但有了这几分钟,那些大大小小争权夺利、不惜弑父杀子的英雄故事黯淡了;那些装神弄鬼、沐猴而冠,一朝手握权柄就以百姓为刍狗,运用人民交付的权柄就像运用自家厨房里的一根柴火棍的所谓“领袖”、“导师”黯淡了;那些大大小小的土洋奴隶主以各种美妙的名义取得“天下”,而后千方百计延宕、推诿,甚至在垂暮之年还死死抓住权力之柄就像抓住救命稻草的“救星”、“伟人”黯淡了……”(高中历史选修课24《美国国父华盛顿》教案 人民版)

1800年世界第一本神话华盛顿的书籍问世 “华盛顿误砍樱桃树”典故为杜撰

1799年12月14日,华盛顿去世后,一位名叫威姆斯的书商敏感的发现了其中商机:这时候的美利坚民族需要英雄,如果有一本讲述华盛顿故事的书出炉,那么它必将获得民众的青睐。1800年,一本名叫《华盛顿生平录》的小书问世。作为一个精明的商人,威姆斯知道,民众渴望读到的是趣味性的故事,于是他在书中加入许多引人入胜的奇闻轶事,当然如果有需要,他会适当的加以编造。这本书告诉读者,华盛顿生来就是不平凡的,在他还是个胎儿的时候,他的母亲就做了个梦:梦里预示了华盛顿的伟大和革命历史。而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华盛顿砍樱桃树的故事正是这位书商杜撰的,因为历史上华盛顿早年经历是一片空白。

徐继畬:近代以来第一个“神化”华盛顿的中国人

华盛顿在中国转化为“异国尧舜”形象的历程中,咸丰年间福建巡抚徐继畬倾注了无限热情,堪居“首功”。在他的学术名著《瀛环志略》里,徐继畬以生花妙笔身临其境般写道:“华盛顿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后,就交出了权力去过平静的生活。众人不肯让他走,坚决要立他为帝王。华盛顿就对众人说:‘建立一个国家并把这种权力传递给自己的后代,这是自私。你们的责任就是选择有才德的人掌握国家领导职位。’”后来人们对华盛顿的诸多歌咏叹颂,大多以此生动的描写为蓝本。徐继畬把华盛顿看成是“一世之雄”,说他可与“尧、舜”相比拟,甚至于把他描述成前所未有的“尧、舜、汤、武合为一人”的形象。他满腔热情地赞扬道:“华盛顿,异人也。起事勇于胜广,割据雄于曹刘,既已提三尺剑,开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哉!”

调查

1.华盛顿为什么拒绝当“国王”?
没有条件,理智的表现。
高风亮节,放弃唾手可得的王冠。
说不清。
2.你认为迫使英国人同意北美殖民地独立的关键是什么?
法国的陆海军力量参战。
华盛顿领导的大陆军艰苦卓绝的斗争。
说不清楚。
3.你认为美国之所以成为合众国原因是什么?
华盛顿等人对北美人民的赐予。
长久以来的民主传统。
说不清。
 

英国在北美殖民开始于17世纪初。

北美殖民地经济发展情况

华盛顿在美国确实拥有崇高的声望,可是华盛顿那崇高的声望真的是因为“拒绝王冠”吗?事实上早在北美独立战争打响前半个世纪,生活在北美大陆的人民早已经习惯了选举与投票。当共和民主概念深入人心50年后,任何有理智的人都会拒绝那顶看上去很美的“王冠”。

五月花号

  17世纪 北美拥有世界最民主的议会

早在17世纪前半期,北美殖民地创立后不久就开始出现了议会。这是英国背景与北美特殊环境的产物,即从英国移植过来的,但是在北美的特殊坏境下,它比英国议会有更大的民主性。北美议会,作为立法机关的下院(上院由参事会兼任),是代表殖民地居民利益的,它从一开始就与总督作针锋相对的斗争。它富有反抗性,桀骜不驯是其特点。经过长期斗争,到18世纪中叶,大多数王家殖民地上的议会扩大了权力,不但享有立法权、财政权,而且还从总督手中夺取了一部分行政权。议会与总督的斗争,几乎与殖民地时代相始终。

北美殖民地盛行地方自治 官员均为市民选举产生

北美殖民地特别是新英格兰地区盛行地方自治。地方自治是中央集权与极权的对立物,是由当地居民直接参政、自己管理自己而不受外来权威干预的一种政治组织形式。在此种形式下,人民享有一定限度的参政权。在新英格兰各地,地方自治以市镇为单位,年满21岁的成年男子都参加市镇大会。大会选举市镇行政委员会、其他官员及出席殖民地议会的代表。大会还提出、讨论和通过议案,处理地方重大事务,如征税、分配土地、制定地方法规以及为学校和教会制订章程。市镇大会民主气氛在初期十分浓厚,几乎每一个居民都可以自由地在会上发表他们的见解和主张。尽管后来市镇自治机构逐渐官僚化,但是它仍保持相当的民主性,居民仍享有选举市镇官员及批准行政委员会作出的决议的权利。这种地方自治的新传统,后来成为独立时美国联邦政府与州地方政府分权、构建联邦制的基础。

大陆议会与大陆军中一直存在着反华盛顿的势力

华盛顿出任大陆军总司令后,一直受到各方面,尤其是新英格兰和宾夕法尼亚地区的议员的攻击。他们一直试图从华盛顿手里夺回军权。加上大陆军在华盛顿的指挥下败多胜少,仅1777年冬季因为疾病就减员四分之一,给了反对者口实,大陆议会内部倒华的呼声一直不断,全靠华盛顿的政治盟友理查德在尽力压制。事实上新英格兰议员一直在物色替代华盛顿的人选,华盛顿的副手盖兹是他们发现的最好的人选。在新英格兰议员们的策划下,盖兹绕过华盛顿,和大陆会议建立了直接联系,以此获得宾夕法尼亚等地议员的好感。1777年,盖兹升任战争部长,依旧兼任北部军团司令。这样他和华盛顿的关系变得很微妙,作为战争部长,他是华盛顿的上司,但作为北部军团司令,他是华盛顿的下属。如果不是关键时刻华盛顿的亲密盟友汉米尔顿在关键时刻偷了盖茨部下的一封质疑华盛顿能力的信件,并在大陆议会上公开,使得大陆议会为维护十三个州的团结不得已让盖茨承担全部责任的话,历史上北美大陆军总司令很可能将不是乔治•华盛顿。

“国王”的提议源自军官对大陆议会不满 平息兵变完全侥幸

当时军官尼古拉给华盛顿写信,提议他当国王最直接原因在于独立战争取得胜利后,大陆议会拖欠大陆军的军费。军官们的愤怒完全是出于对大陆议会的不满。大陆军中二号人物霍雷肖•盖兹将军的部下已在暗中策划哗变,盖兹的助手约翰•阿姆斯特朗将军建议军官团开会,向大陆会议发出最后通牒,如果不答应就发动兵变。甚至多数军官已经私下同意由盖兹取代华盛顿任总司令。当然最后华盛顿还是用自己的威望,自己的战友情使得大陆军的军官们同意将最后通牒时间押后。成功的避免了美国历史上第一起兵变。

但是有一点必须强调:不管后世的人们如何赞扬华盛顿在纽伯格阴谋中的举动,他的成功完全是侥幸,靠的是军官们人性的体现和多年的战斗友情,在他走出那间会议室时,心里一点把握都没有。如果那批军官中的多数人心肠如铁石,非要用武力威胁的话,盖兹肯定会如愿以偿,取代华盛顿出任总司令。而北美大陆很可能立刻爆发内战。

美国独立之父们

本杰明·富兰克林

托马斯·杰弗逊

汉密尔顿

当时一位法国炮兵中尉是这样描述大陆军的:“初次看到这支军队的时候我震惊了……他们没有制服,多数人衣衫褴缕,他们中的多数人光着脚。他们的形体各异,甚至有不到十四岁的孩子……”

人教版历史教科书

  "华盛顿领导美军同英军展开英勇斗争”

“战争初期,英军的实力比美军强大得多。面对强大的敌人,华盛顿领导美军采取灵活的战术,在人民的支持下,克服重重困难,同英军展开了英勇的斗争。1777年,在萨拉托加战役中,美军打败了英军,迫使英军五千人多人投降。萨拉托加战役是美国独立战争的转折点。此后,法国等国家开始对美国提供军事援助。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九年级上

历史上的大陆军:衣衫褴褛 令出多门 险调转枪口

根据《世界近代中期军事史》记载,华盛顿所率领的美国大陆军在最多的时候也只有1.8万至2万人,军队薪饷也很少。军人们经常是衣衫褴褛,特别是在冬季的时候,还必须忍受疾病和饥饿的侵袭。而大陆议会为了预防华盛顿成为第二个克伦威尔篡夺“革命果实”,他无权罢免大陆军任何一名将领,做任何军事决定必须征得他周围将军们的同意。

这些都不算最离谱,最离谱的是当法国对美国进行军事援助后,大陆议会差不多停掉了大陆军的军饷。1781年新年,费城1300多名士兵哗变,幸亏被韦恩将军用自己的生命为代价阻止。(他对哗变的士兵下扯开衬衣,露出胸膛,大喝:“你们要想杀了我,就动手吧!”)但是按下葫芦浮起瓢,在新泽西,发生了更多的兵变。所有都传达给华盛顿一个清楚的信息:美军急需钱和物资。为此,华盛顿向法军求援的信中写到:“我们已经到了最低限度的边沿。”而当时法国远征军司令罗尚博伯爵罗把自己所掌握的现金的一半——12万里弗尔(大约折合5450英镑)借给了华盛顿,让他去发军饷。事实上,没有这笔军饷,大陆军很可能向大陆议会所在地费城进军。

萨拉托加大捷并非转折点 英国同意北美独立另有原因

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真的是北美独立战争转折点吗?我们用1789年美国战争事务部长诺克斯将军对国会所做报告里陈述的数据来说明问题:1777——34,820人;1778——32,899人;1779——27,699人;1780——21,015人;1781——13,292人;1782——14,256人。也就是说在萨拉托加大捷后,大陆军的人数逐年减少,一直到约克敦战役后,人数才缓慢上升。那么,英军的情况又如何呢?根据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出版社1964年出版的《对美战争》一书记载:在1778年10月1780年3月,以及1782年3月,北美英国正规军人数分别是39637人、32149人、34463人。从这组数据对比,完全看不出“萨拉托加大捷”成为转折点。而在1781年约克敦战役后,北美英军人数甚至达到3.4万人,而同时期的大陆军只有1.4万人。两者军队人数比甚至比约克敦战役开始前还要大。那么发生什么使得英国最后不得不同意北美独立呢?

北美独立战争是18世纪法英战争一部分 法国是抗英援美“志愿军”

1778年法国同意与美国签订两个条约,一个是友好商业条约,该条约承认美国,约定在商业上互助。另一个便是美法同盟条约,法国答应给予美国以一切必要的援助,美国同意法国在西印度夺取领土。双方还约定:不与英国单独讲和,只有美国独立得到保证,方能放下武器。1778年6月法国终于参战。西班牙也在法国的怂恿下参加反英战争,但是却比法国参战晚一年。最后,到1780年英国的另一个宿敌—荷兰也参加了反英战争。1780年普鲁士与俄国成立武装中立同盟,以抵制英国对于中立国的侵犯。不久,丹麦、瑞典及奥地利也加入了这个同盟。事实上,北美独立战争并不是一场孤立的战争,它只是法英全球战争中的一个战场——北美战场。如法西联军对直布罗陀的围困,持续整整2年。最多的时候双方集中了4万多地面部队和83条战列舰在此大战。

而在整个北美独立战争期间,法国一共为北美独立花了10亿弗里尔(约合4580万英磅),差不多是法国3年的军费,而且在战后还向刚立国的美利坚提供了550万美元的贷款和近6200万美元的军需品。最后要强调一点,在决定北美命运的约克敦战役中,仅参战的法国海军人数已经超过了北美大陆军总人数。

莱克星敦的枪声

北美独立战争示意图

法军司令罗尚博伯爵

援美法军将领拉法耶特侯爵

华盛顿既没有在美国开创一个新王朝的政治野心,又作好了“短期”任职的思想准备。所以,到1796年他面对现实自动退职便顺理成章了。

乔治·华盛顿

  华盛顿真正闪光点:理智 忠诚于制度

华盛顿真正的闪光点根本不是拒绝做“国王”,而在于他始终忠诚于自己的信仰,尽管华盛顿阻止大陆军军官哗变的成功是侥幸,但不能否认在那一刻他能站出来阻止军官们的“兵变”确实需要勇气。另外,华盛顿在两届美国总统任期内,调和密尔顿和杰佛逊两人领导的联邦党与民主共和党矛盾起了很大作用。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华盛顿居中调停,美利坚是否会在独立后立刻分裂成十三个独立的国家。可以说所有让华盛顿显得伟大的闪光点,几乎都出现在华盛顿担任总统期间。

在华盛顿总统任期内 并不是所有人都颂扬他

他在做总统时,报纸如是评价他:“如果有一个国家被一个人败坏了,那么美国就是被华盛顿败坏的。”他刚一卸任,本杰明·富兰克林的孙子就大呼:“华盛顿的名字再不能使政治罪恶横行”。华盛顿因评价当时北美平民会社“人民没有为某种政治目的组织会社责损害了他的威望”。而在北美引起了极大争议,特别是他把北美平民不满战后物价飞涨而发动的起义称之为“邪恶”的之后在北美各地一提到他的名字就发生争吵,反对者称他是“独裁者”和亲英派,要求撤他的职。

因厌倦党争而不再担任总统的华盛顿无意识创造了典范

无论是什么主观、客观原因促成华盛顿自动引退,这次引退仍是对当时世界上普遍盛行的君主制和终身制的否定,是资产阶级共和制的重大发展。华盛顿的二任引退是近代史上一个创举,它首次冲破了旧的封建传统束缚。实行政府首脑的任期制,是使资产阶级议会制共和国趋于完善的重要一步。在美国历史上,华盛顿也因此树立了一个坚持民主、反对专制独裁,不搞终身制的范例。

美国第一届总统大选:华盛顿获69%选票

华盛顿的副手:副总统约翰·亚当斯

亨廷顿用一条隽语概括了美国的政治结构之所以独一无二:“不是因为它太年轻,而是因为它太古老。”独立后的美国基本上维持了独立之前的政治体制,这种体制完全适合美国社会,因此,美国的民主体制简直是与生俱来。同样,在这样的社会土壤下不会出现视名利如粪土的“圣人”,只会出产能审时度势的“绅士”。

凤凰网历史 频道出品 欢迎转载 注明出处
编辑:蔡信

 

网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