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卫视8月10日《腾飞中国》节目播出“1962年纪事之六 左右摇摆的调查报告”以下为文字实录:
何亮亮(主持人):1960年底到1961年初,在毛泽东的大力推动下,中共中央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但是风向仍然在领导人的意志下左右摇摆,曾经担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的李庄在其回忆录《难得清醒》中,就记述了一段关于“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亲历亲闻。
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邓子恢,有长期农村工作的经验,他在深入调查研究后,于1962年7月在中央党校,军委总后勤部和其他单位相继作了《关于农业问题》的报告,主张建立严格的生产责任制,实行生产队包产,生产组包工,田间管理包到户,主张对一些特殊的农活,实行联系产量超产奖励的个人责任制。
报告受到与会听众的热烈欢迎和许多领导干部的赞同,《人民日报》、《新华社》因此派遣了一些记者到北京、安徽、河北、四川等地调查包产到户的有关情况,其中有一个四人小组就去了北京郊区的羊头岗村,发现几乎所有的社员干部都要求扩大自留地和分“口粮田”。
实际上是要求“包产到户”,但是怎么写调查报告呢,组员们是无法下笔,因为毛反对“包产到户”。调查组最后决定围绕“巩固集体经济发展农业生产”来做文章。调查报告还没有送出,报社就传来了消息,说中央召开会议允许“百家争鸣”,允许不同地区为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采用不同方式进行实验,包括“包产到户”的实验,当时在中央刘少奇、邓小平、邓子恢、陈云等人,都是赞成包产到户的。
组长一听信息立即兴奋地招来全组人员改写初稿,充实内容,增加篇幅,明确肯定“口粮田”和“包产到户”,改写稿送出之前,组长突然又召集组员开会,神情十分紧张,压低声音说精神有变,要批“三自一包”,“三自”指的是“自由市场、自留地、自负盈亏”,“一包”就是“包产到户”。
原来,邓子恢的主张触怒了毛泽东,之前《人民日报》、《新华报》派到各地调查研究的人员写了不少肯定“包产到户”的材料,在《新华社》和《人民日报》的《内部参考》发表以后,遭到了毛泽东的严厉批评,命令“以后不准再登”。
迫于这种形势,“调查”和“研究”的重点不得不再次从客观事实转向了迎合最高领导人的意图,显然这样的调查研究完全背离了实事求是,归根到底是领导人的意志决定了政策,民意和党内正确的呼声都不起作用。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编辑:
梁昌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