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移民史无前例 中国人民拒绝越搬越穷
2009年12月18日 17:25凤凰网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正在加载中...

核心内容:三峡大坝,这是人类创造文明以来,对自然的一次最大规模的改变,它为三峡地区人与自然的关系带来了一个新的平台。在这个过程中,人建造了三峡大坝,而三峡大坝也随之改变了人的命运,这个过程中有阵痛、有思考、有汗水和眼泪,而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收获,看到了希望,看到了人性。

凤凰卫视12月17日《凤凰大视野》,以下为《第四集:三峡移民史无前例 中国拒绝越搬越穷》文字实录:

陈晓楠:中国是水利大国,也是水库移民大国,有关部门做过这样的统计,新中国以来,中国修建大小水库8.6万座,移民超过千万人,都是世界首位。由于对水库移民复杂性认识不足,也造成过很多遗留的问题,上千万移民当中安置比较好、生活稳定的仅占三分之一,有的真的是越搬越穷,温饱得不到解决,长期成为一些地方的不稳定因素。三峡移民之巨当然是史无前例,能否跳出以往越搬越穷的怪圈无经验可循。三峡工程百万移民不是简单的人员迁徙、家园变换,更是一个经济重组,社会重构的历程。

解说:崔邦俊在家中排行老三,被当地人称作崔老三,他的农家饭馆位于银杏沱村村委会附近,村子有一个响当当的外号,“三峡移民第一村”。1997年崔邦俊一家三口,举家迁出了几十年的砖土老房就地后靠,迁入了茅坪公路旁新建的两层楼中。

崔邦俊(三峡移民):三峡大坝,刚刚建起来,所有的码头和港口还没有完整的成功,在这个时候,经济就蛮困难,我们就靠做功、卖菜、跑摩的。

解说:移民前,崔老三打过鱼、当过泥瓦匠、司机,家里还有3亩田,日子过得紧巴巴的,直到搬迁后头几年,这样的生活也并没有多大改变,真正的变化发生在三峡大坝通航和码头建成之后。崔老三家门口的江面,恰好是船舶等待过闸的地方,趁着船只排队登记办手续的当口,船员们往往会下船透透气,顺便吃点盒饭。

崔邦俊:有搬运的、有船上的、有车上的,就是在新码头,新码头翻坝,蛮多船全部停靠在那里,要靠车子转运到宜昌的。就是搬运的也不少,一天是几千人,炒盒饭的人都蛮多,卖菜的、卖水果的,人都蛮多,一天炒盒饭可以弄个六七十块钱。

解说:眼见生意不错,崔老三把2万元的移民补偿款拿出来,又贷款3万块盖起了这座小楼,开起了饭馆。22岁的儿子崔家财自学了烹饪,现在是饭馆大厨,不久前他在自己家的饭馆里举行了婚礼。而新婚的住房和装修风格,都是他和媳妇一起设计的。

崔家财(三峡移民崔邦俊儿子):这就是我的客厅,5月2号结婚照的,这是卧室,看一下四楼,以前都是小房子,现在房间多的很,以前像这样一间房子,父母睡那边,我们就睡这边,挺小的。

解说:从1992年开始截止到2009年6月,三峡工程已经累计搬迁移民130万人,20多万人迁到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投入移民资金400亿元,这在世界水利移民史上是一次空前的人口大迁徙。而三峡工程的重中之重也是移民的安置问题,在乡土观念深厚的中国,背井离乡需要付出的不光是生存环境、生活质量和不确定未来的代价,更多的是那份无法割舍的乡情的亲情。这让移民拥有更稳定、更美好的生活是政府的一份承诺,更是各个机构执行力的最终体现。

王海群(秭归县移民局副局长):三峡移民现在全部完成了搬迁任务,现在我们工作重心也随着由大搬迁、大建设,现在全部转入到大安置,转入到移民安稳致富上来,这是我们工作重点的一个大的转向。从目前来讲,国家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各级的人民政府,对三峡移民还是非常关注的,我们现在也正在着手起草,后续三峡工程规划,这就牵扯有很多方面,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生态屏障、老百姓经济发展等方面。

潘大中(三峡枢纽建设运行管理局党委书记兼副局长):现在坝区的移民应该说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都盖了新房,新房面积都是很大了,并且移民的生活,我们说了,所谓居民点、新的移民村落,基础设施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道路、排水、供水,以及环境卫生,其他的一些过去不可同日而语了。

解说:对于像崔老三一样的移民来说,过去家中每一个物件都保留着家族的记忆,而随着江水的淹没,这些记忆反而会变得越来越清晰。崔老三没事的时候总喜欢坐在饭馆中的一个并不起眼的桌子前,这是他搬迁过来唯一保留下来的物件。

崔邦俊:从移民搬迁以前的东西,我仅有就只剩那两张桌子了,都是我爷爷留下的一点儿遗产,那个桌子在原先,在底下做也花了很多功夫,就是说这回是不用卖,上来要把东西一下拉出来,有点不可能。还有我们家老根本了,在让我自己一整一磨,还有点漂亮。再有,我们开农家饭庄的,是点儿特色,有点儿好纪念品,现在买的话,起码那一套不能低于五百块钱。那两套要卖一千块钱,别人来出了钱我都没有卖掉,就永远留着,起码还留好多年。

解说:也就是距离在自己饭馆一条马路的距离,往下80米的江面下就是曾经的家,尽管现在已经住上了三层的小楼,崔老三还总会在想家的时候站在江边,看着过往的船只,面向着家的方向回忆着过去的点滴。

崔邦俊:我们当时就住在电线杆子下面,原来我们住在80几米,现在在河中间了。

记者:那会儿您就是在河边,也经常可以开船?

崔邦俊:对,有小船,就是那小船,我们也就是在河边上搞那个小船,放一放鱼,再装一装搞一搞小运输赚钱。到现在我还不是,我还买了一条船,下来每年还可以搞。

记者:那条船也是您买的,是吧?

崔邦俊:这条船是我的。

记者:这条船多少钱买的呢?

崔邦俊:这顶五万多。

记者:您现在买这条船是做什么用呢?

崔邦俊:五月份就开始清漂的,河里要有杂物,有杂物要保护环境,把杂质全部捞上坡,捞上坡用车子拖起走之后烧掉。

记者:这是您自己自发的,还是政府的一种行为?

崔邦俊:不是,是政府的,环保的,我们给它弄,它给我们钱。

解说:今年5月崔老三花14万元买了一辆两厢小轿车,成为了当地的有车族,生活变得丰富起来,在历史的移民大潮中,他是幸运的,尽管费劲周折在旧的家园被淹没后,新家带来了新的景象、新的生活体验和许多意想不到的惊奇。也正是有了这些百万移民的离开,才成就了一个时代的伟大工程。

记者:您那几个兄弟现在过得好吗?

崔邦俊:都还可以。

记者:他们也是移民移上来的?

崔邦俊:他们也是移民上来,就是老大和老二他们是属于在搬运的,搞搬运,老四是搬运的队长,他可以,他也是大老板,他有几十百八万呢。

记者:您对自己的未来有目标吗?

崔邦俊:有目标,我只想如何搞得更好,为秭归县的农家创造点更好的启发,就是把秭归县,我们这边的话,农家要与宜昌一样,搞成一种正规化的,引进为蛮多人在我们秭归来,就是说有个气候的,就是这样,要形成气候,搞成一条线的。

记者:您现在一个月能挣多少钱?

崔邦俊:现在一个月毛收入的话,可以挣个两三万块钱。

记者:现在还会怀念以前过去在下面的那会儿,那段时间吗?

崔家财:那当然了,现在没有那种地方了,以前草坪、沙滩、假山都有的。

记者:你对自己的未来有什么目标吗?

崔家财:就是小康生活,没有别的目标。

<< 上一页123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王钻忠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