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价格涨涨跌跌为那般?
2009年09月24日 17:51工业资源网 】 【打印已有评论0

二、油价剧烈波动的主要原因

1、石油供需基本稳定,但消费预期导致的需求拉动是石油价格企高的重要原因: 2001年以来世界经济增长逐年提高,2004年全球经济增长达到5.1%,2005年为5.2%,2006年和2007年则分别增长5.5%的5.4%。在石油消费方面,由于油价高企,2006年全球石油消费增长0.7%,为过去10年平均增长水平的一半,2007年,世界石油消费总量为39.528亿吨,同比增长1.1%,略低于过去十年平均水平。全球石油产量2007年下降0.2%,出现2002年以来的首次下降。也就是说,世界经济与石油产销的关系有些弱化,但从石油价格变动与世界经济增长波动看,二者的相关性并没有明显减弱。

从主要国家石油消费占全球消费的比例的变化看,发达国家总体呈现下降趋势,而发展中国家上升态势明显,如美国从1965年的36.87%下降到了2004年的25.41%(在26%左右已经持续15年);日本在1965年为5.52%,1973年达到9.44%的顶峰,之后平稳下降,2004年为6.55%;中印在1965年分别在0.7%左右,之后中国持续上升,2004年达到8.28%,印度则为3.16%。再从新增需求看,1966年到1973年,世界石油新增需求持续增加,1973年每日新增需求4186桶,其中美国石油消费增量(比上年)占全球新增需求的22.38%,日本为16.71%,法、德和中国分别占5%左右;1974年世界日均石油消费降低814桶的主要因素是美国需求比上年下降687桶;1976年世界日均石油消费同比增加3520桶,其中美国石油需求增加1127桶/日,占全球增量的比例达到32%。80年代初期连续4年的世界石油消费处于下降通道中,其中1980年比上年下降2557桶,1981年下降1943桶,1982年下降1735桶,美国则在3年中下降的比例占到全球下降总量的50%左右,日本则平均下降17%;1986年~1988年三年世界新增需求的30%~35%是美国消费增加造成的,1995年~2004年的10年间,中国新增需求平均占世界新增需求的比例为28.7%(2004年达到36.24%),美国为22.4%(2004年达到19.65%),印度为11%,法国仅增加1.4%,德国下降1.8%,日本则净下降8.6%。2008年,美国占世界石油消费份额比1998年下降2.6个百分点,为22.52%(仍相当于其他5个石油消费大国的总和);德国下降0.93个百分点,为3.01%,日本下降1.73个百分点,为5.65%,印度为3.44%,增加0.75个百分点,中国为9.57%,增加3.84个百分点。过去十年,世界石油消费增加12%,美国依然是世界最大石油消费体(2008年为23%,高于中日印俄四国总和),但所占比例下降2.92%,中国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市场,为9.47%,所占比例比十年前增加3.53%,日本下降1.7%,为5.74%。总体看,世界石油市场新增需求主要来自新兴工业化国家。

石油消费比率和新增石油消费份额的变化反映了国家之间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别,也反映了发达国家在节能技术上的进步和新兴市场国家粗放型经济增长对石油的依赖。虽然新兴国家石油消费的高增长率是建立在能源消费基数较小的基础上,但建立在需求拉动基础上的价格上涨中,这些国家经济持续增长和预期增长因素对油价的走高起到了一定作用。

2、炼油产能不足与石油储备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石油价格的波动。1980年以前,世界原油日产量均大于需求量,1974年产需差额达到最大,为300万桶,之后世界石油需求除1998年外均处于'短缺'之中,其中1999年和2002年消费分别多于生产250和260万桶。在主要原油消费国中,1993年中国成为原油净进口国后,英国2004年石油生产下降消费上升,印度生产增长缓慢,进口增长较快,巴西2004年石油消费增长2.7%,生产下降0.7%,原油缺口进一步扩大,作为石油净出口国的印度尼西亚在2004年产需基本平衡;2007年,世界石油产需大体平衡,其中,美国、日本、中国、德国和韩国供需缺口分别为631.64、228.87、181.31、112.49、107.55百万吨,石油主要出口国沙特、俄罗斯、伊朗、科威特、尼日利亚、挪威、委内瑞拉和伊拉克的供需赢余则在百万吨以上,其中沙特为393.88百万吨。在需求保持基本稳定的同时,世界各国则加紧了对柴油和汽油排放标准的监管,由于许多炼油厂(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产品都不具备达标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成品油市场供需鸿沟。2008年世界炼油总能力为42.8亿吨,原油加工量3.27亿吨,世界炼厂总数为655座。按照国际一般标准,设备利用率的正常区间仅在79-83%左右,世界炼油产能利用率(常压蒸馏能力利用)自2000年以后基本保持在83%以上,而2003年以后则达到84%以上,尤其是2005年达到86.59%,之后虽然略有下降,但仍超常规生产,超能力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产能不足。

为了应付不测事件,世界主要石油消费国都程度不同地加强了原油储备。1975年福特总统在任时,美国即开始筹建石油战略储备。最初的储备目标为7.5亿桶,布什上任后又将此目标提高到10亿桶。1995年初,美国国内各种石油储备量为16.53亿桶,比1973年增加72.5%。1996年石油战略储备已达到5.92亿桶。布什再次当选美国总统后,战略石油储备已由2001年5.407亿桶增至2004年底的6.728亿桶。2005年3月,以镇海、舟山、黄岛和大连四个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库的建设标志着中国战略石油储备计划正式启动,而以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地方石油储备、企业商业储备和中小型公司石油储备为主体构成的中国四级石油储备体系化建设序幕的拉开则凸显了石油储备的重要性。石油储备的增加虽然能够在一定时期内平抑油价,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产销失衡。

3、油价波动的基本面是供需波动,但剧烈波动的根源是各种衍生金融工具和投机资本的兴风作浪。

国际油价在短时间内剧烈波动,投资基金功不可没。"2004年投资到原油期货的基金有4000只,而到了2007年投资到原油期货的基金有8500只,并且这8500只基金大多在美国本土"(张国宝语)。2007年2月13日,汇丰控股为在美次级房贷业务增18亿美元坏账拨备,美最大次级房贷公司Countrywide Financial Corp减少放贷,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New Century Financial发布盈利预警,美国抵押贷款风险开始浮出水面;2007年3月13日,New Century Financial宣布濒临破产;2007年8月6日,房地产投资信讬公司American Home Mortgage申请破产保护;2008年3月16日,摩根大通集团宣布收购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9月14日,美国银行14日与美国第三大投资银行美林证券已达成协议,将以约440亿美元收购后者。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9月15日申请破产保护,9月16日,纽约商业交易所10月交割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因此下跌4.56美元,收盘价为91.15美元/桶;2008年9月17日,美政府正式接管AIG 美联储提供850亿拯救AIG ;2008年9月22日,美联储批准高盛和摩根士丹利为银行控股公司;2008年9月25日,美国联邦监管机构接手了华盛顿互惠银行,并将其部分业务出售给摩根大通公司,成为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银行倒闭案的主角。从主要投资银行破产与油价波动的时间关系看,油价暴跌与主要投机机构破产有很大关系。2009年4月份之后,国际油价迅速上升,包含19种能源、金属和农产品价格的路透/杰弗逊指数在5月份上扬13%,刺激政策带来的流动性充裕等因素是重要助推力量。

石油历来都不是一种普通的资源,其战略意义使得某些国家把石油作为国家战略的博弈工具,在这种情况下,欧佩克确立的"价格调节机制"也只能让位于各种风险资本和基金,至于油价的暴跌则彰显了宏观失控后市场的无奈。

4、石油美元的存在增加了投机市场的流动性需求,而软美元政策客观上助长了原油价格走高:20世纪70年代,美国与世界上最大的产油国沙特阿拉伯达成一项"不可动摇"的协议,双方确定把美元作为石油的唯一定价货币,并得到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其他成员国的同意。自此以后,石油美元及其环流作为一种独特的方式支持了美国的消费及经济发展,石油美元因此成为美国的银行存款以及股票、国债等证券资产,填补美国的贸易与财政赤字。同时,石油美元的存在加剧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石油美元在满足了许多国家信贷资金的需要的同时,又客观形成大量游资在各国和各个市场之间流动,从而导致各国经济及股票、外汇等市场的动荡。

为了维持美国的经济增长和国内消费,平衡贸易和财政赤字,美国实行了软美元政策,"软美元"政策导致以美元计价的石油价格进一步企高。从美元汇率变动与油价的关系看,自1999年1月1日后欧元如期启动到进入账面流通的2001年这段时期,处于不稳定期的欧元持续贬值。2002年1月1日,欧元纸币和硬币正式进入欧元区12国流通市场,之后美元持续贬值,到2008年8月已经达到1.59美元兑换1欧元的水平,美元贬值达80%,这直接助长了油价的高升。2008年9月到11月初,美元升值近20%,这一时期国际油价呈现直线回落态势。2009年,为应对金融危机,美联储扩大了美元供应量,导致美元贬值风险加大,以美元计价的商品期货成为市场规避风险的工具,而美元兑主要货币价格下降则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油价上升。

作者: 孙建斌 编辑: 刘延清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