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价格涨涨跌跌为那般?
2009年09月24日 17:51工业资源网 】 【打印已有评论0

2003年以后,国际油价持续攀升,尤其是2008年之后,当年1月2日,纽约商品交易所2月份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盘中则一度达到每桶100美元,最后以99.62美元收盘价收关,7月11日,纽约商品交易所8月份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创下每桶147.27美元的盘中新高后,收于145.08美元,之后,受多种因素影响,国际油价急速下跌,到12月24日国际油价收于每桶35.35美元低位,国际油价在短短的5个多月从最高点下降76%,2009年后,国际油价在30-40美元波动了两个月之后,6月初又上到70美元,半年上升55%。作为重要的基础性资源,石油价格的涨涨跌跌在某种程度上折射了世界经济变化的轨迹,但剧烈波动的个中原因值得寻味。

一、油价波动与总体经济

1、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石油价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世界经济的走向,布雷顿森林体制的崩溃和石油美元的确立对石油价格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总体看,供求关系是这一时期左右石油价格的最主要力量:IMF统计显示,1974年发生的阿拉伯石油禁运导致油价在1973年~1974年上涨了252%,最终影响经济2.6个百分点,1975年世界经济增长放慢至1.9%,期间的布雷顿森林体制崩溃和石油以美元计价则没有对石油价格产生明显影响;1979年的伊朗伊斯兰革命和之后伊朗使馆人质事件及沙特石油减产、提价,两伊战争爆发导致1978年~1980年油价上涨179%,影响经济增长3.7个百分点,1981年~1982年世界经济增长仅为2.2%和1.1%;1985年OPEC决定增加石油配额导致的'低油价'(1986年油价暴跌近50%)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80年代中后期世界经济的稳定增长。

2、9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发展对石油价格的影响从被动逐渐显露出主动--需求拉动更为明显,而供给驱动时隐时现;但2005年以后的油价波动则在很大程度上偏离这一航道:1989年~1990年发生的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并没有导致原油价格大幅度上升,这一时期油价上涨58%,仅仅影响全球经济0.2个百分点,世界经济增长放慢很大程度上是经济周期性作用的结果;1992年到1997年,世界经济增长持续加快,期间石油价格基本稳定,而1996年、1997年两年的高增长直接导致这两年石油价格上升;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增长放慢,1998年经济增长仅为2.8%,石油价格也因此下滑;1999年和2000年,世界经济增长迅速回复,也带动油价从15美元左右上升到23美元左右;2001年,美国"9·11"事件导致航空、运输和旅游业不景气,世界经济增长从而减速为2.5%,国际油价也因此一度跌到16~17美元;2003年~2004年期间,美英为主的多国部队入侵伊拉克既没有造成世界经济的滑坡也没有对国际石油市场造成多大波动,而世界经济则在2004年强劲增长5.1%,导致油价在持续上涨之后又上涨了31%,2004年全年,欧佩克一揽子油价平均每桶36.05美元,比2003年均价高出7.95美元,当年8月份,欧佩克一揽子油价涨到40美元/桶,并在10月下旬涨到接近47美元/桶;2005年以后,国际油价不断向上修正,纽约市场原油期货价格不断改写历史纪录,当年8月8日至12日时先后突破每桶64、65、66、67美元,29日突破每桶70美元关口,达到创纪录的每桶70.8美元。

进入2006年,世界经济继续呈现稳定的高增长态势。石油价格则在总体保持稳定上升的同时,2007年下半年出现上涨加快的势头,当年10月突破每桶90美元,11月21日,逼近每桶100美元关口,与年初相比,价格几乎翻了一番。进入2008年,国际石油价格继续攀高,1月2日突破百元大关,5月5日创下每桶120美元,6月份油价首次突破130美元,7月11日达到147美元的顶点。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及经济危机不但导致各国经济放慢甚至衰退,而且导致包括石油在内的世界初级产品价格全面回落,7月份以后,石油价格一路下泻,12月24日逼近35美元。进入2009年,国际油价在盘整了一段时间后,4月份之后呈现快速上行态势,6月初已经突破70美元,比年初上涨50%以上。

从石油消费与生产增长的波动轨迹看,生产波动总体大于消费波动,1998年以前,二者波动呈现惊人的同步,只是1975年、80年代初产销出现负增长的程度前者更甚。90年代中后期生产增长高于消费增长的结果是石油价格在13-18美元之间波动,1999年以后,消费与生产增长波动的偏差有所加大,当年消费增长2%,生产则同比下降2%,导致价格上升;2000年石油消费增长回落,生产增长则达到4%,这种增速与上年基数有关,而价格进一步攀升则是石油价格向长期均衡价格水平的修正;2001~2004年消费与生产波动基本趋于一致,石油价格经过2001和2002年两年的调整后继续向均衡价格调整,2003年、2004年产销同步增长下的价格上升则是需求拉动的直接后果。2004年以后,石油价格呈现出快速上升的态势,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世界经济预期增长加快,消费需求增长的现实。但2005年以后尤其是2007年以后到次年7月呈现的'井喷'和之后的'跳水',则不能完全用供求关系变化解释,进入2009年下半年,全球经济复苏的前景仍不明朗,但油价上升却比较迅猛,并维持较高价位。

3、虚拟经济的超常规发展和资本的力量最终导致世界石油价格形成机制的扭曲。虚拟经济由来已久,但真正发展是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美元停止与黄金挂钩后,尤其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后,随着'国际金融的集团化'(成思危'虚拟经济与金融危机')和混业经营的发展,各种金融工具在电子货币、电子交易扩张中得到迅速扩充,虚拟经济也因此迅速膨胀,其中基于石油远期交易的各种工具也层出不穷。期货品种设立的初衷是通过期货市场实现'价格发现',但当这种交易品种作为一种金融工具衍生产品之后,其原有的意义已经失去。进入新世纪,由于实体经济的持续扩张和虚拟经济的'繁荣'导致石油价格在一定程度上的上涨是合理的。但世界初级产品价格的全面上升、石油价格的飙升则在很大程度上是急剧膨胀的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严重脱节而导致的价格扭曲,进而导致资产价格泡沫的迅速发育并诱发系统性风险不断加大。

上个世纪60 年代以前,由于世界大部分石油资源主要被以美国为主的七大石油公司所垄断,其依靠母国在政治与经济上的强势,采取租让制的形式取得了对世界主要产油地-中东地区各国绝大部分石油资源进行勘探、开采和开发权利,石油价格也完全是在其掌握控制之下。1960 年国际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成立后,随着产油国的发展和壮大,OPEC 各国陆续收回了七大石油公司和其他西方跨国石油公司对本国石油资源的权利,石油价格的决定权逐步转移到OPEC 手中。目前市场在国际石油价格定价机制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国际石油价格的形成机制与石油市场密切相关,基本原则是原油结算价格等于基准价加升贴水,尤其是石油期货市场和石油中远期市场。但资本的力量在这种较量中处于重要地位,国际石油市场的定价机制不再是供需变化的结果,而是各种力量搏弈的结果。

<< 上一页1234下一页 >>
作者: 孙建斌 编辑: 刘延清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