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工友图文故事征集邮箱:gongye@ifeng.com
“共和国第一钢厂”60年浮沉
2009年08月08日 17:54经济观察报 】 【打印已有评论0

1997年7月24日,鞍钢新轧钢股份终于在香港上市,同年的圣诞节,在深圳上市。刘玠没有想到的是,鞍钢上市后,却面临着发行失败的危险,公司3400万美元,1.7亿股卖不出去。1997年8月,朱镕基视察鞍钢,刘玠向同行的冶金部部长刘淇、辽宁省省委书记闻世震“求救”。最终,光大证券认购了鞍钢剩余的全部股份。同年,鞍钢共发行8.9亿H股,3亿A股,筹资26亿元。十年后,刘玠回忆说,“26亿,对于现在的鞍钢来讲是一个很小的数字,2006年我们仅利润这项就有113亿元。但就是这26亿元挽救了鞍钢。鞍钢就拿着这26亿元,开始进行技术改造,开始执行‘九五’规划”。

直到今天,在鞍钢人自己乃至整个中国钢铁行业内看来,刘玠都是鞍钢发展史上一个绕不过去的人物。这个生于上海的安徽人掌舵鞍钢期间,以其极度强势的铁腕著称,“霸气十足”。对鞍钢的管理过于重视岗位,不重视技术,实行工资悬殊极大的“以岗定薪”的工资机制,惹来一片怨言。

鞍钢原总工程师龙春满说,刘玠掌管鞍钢期间,经常自己做决定,拿主意,认准的项目从来不容更改。当时的鞍钢,在刘玠没有拍板之前,没有人知道到底要做什么,鞍钢下一步怎么办。一个典型的例子是,1995年,鞍钢最困难的时期,刘玠突然决定要投资85.6亿元改造鞍钢落后的半连轧设备,建设1780热连轧生产线。当时,鞍钢不仅亏损严重,还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由于当时国内钢铁形势不好,许多领导和职工对于1780项目的前景并不十分看好。刘玠最终还是通过各方努力,建起了1780项目。最终,这个项目成为了鞍钢发展史上的转折点,后来的鞍钢人将1780项目称为是“鞍钢的希望工程”、“鞍钢印钞机”。

两年后,鞍钢在1780项目上,自主研制建成了1700中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线,即1700项目。这套技术设备后来被济钢出资引进,鞍钢成为国内第一个既能提供钢材、又能提供技术的企业。

刘玠掌舵鞍钢12年,在任期间不仅让鞍钢成功转轨上市、摆脱了亏损,走出困境;在后期,又规划建设了鞍山本部新区、鲅鱼圈钢铁新区、朝阳新区、促成了鞍本合并等一系列对于鞍钢来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件。刘玠用了12年的时间,搭建了鞍钢的框架。2007年1月,刘玠在鞍钢高层换届会议上说,“在鞍钢工作的十二年,是我人生中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一段历程,我永志不忘。”

鞍钢原总工程师龙春满说,“无论如何,刘玠都是为鞍钢立了大功的人。”在龙春满看来,鞍钢发展最好的时期有两个,一个是刘玠掌舵后期,另一个则是张晓刚时代。

事实上,1995年到2006年,是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史上最为重要的十二年。尤其是2001年到2006年间,中国每年GDP增速都保持在两位数以上,中国依靠大规模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带动了中国钢铁行业的飞速发展。

1995年,中国粗钢产量达到9536万吨,翌年,中国钢产量(粗钢)首次超过1亿吨,成为世界第一产钢大国。到2006年,中国粗钢产量已经超过了4.2亿吨。十二年间,中国钢铁产量年均增加2727.5万吨,增幅近14%。1995年,鞍钢产能800万吨,到了2006年已经达到1500万吨。

并购时代:张晓刚

2007年1月17日,鞍钢集团在鞍钢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办公地点大白楼召开会议,五十三岁的鞍山人张晓刚出任鞍钢董事长。

技术研究员出身的张晓刚,历任鞍钢钢铁研究所所长助理,鞍钢科技开发部副部长、部长,鞍钢副总工程师,鞍钢总经理助理兼新钢铁公司总经理,鞍钢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总经理。是地地道道的鞍钢人。龙春满说,“张晓刚是第一位鞍钢自己培养出来的领导,我很佩服张晓刚,因为刘的班不好接。”

张晓刚掌舵鞍钢的2007年,中国粗钢产量达到了4.89亿吨,产能过剩达到1.2亿吨。直接影响钢铁行业发展的因素,变成了宏观调控和淘汰落后。中国钢铁工业的主基调开始从疯狂的扩张,走向兼并重组和拓展海外资源。

张晓刚在鞍钢的初期岁月并无惊人之举。龙春满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时,是鞍钢集团副总工程师的推荐,当时担任鞍钢集团工程师的龙春满要选拔培养鞍钢自己的高素质人才,有人推荐了他。龙春满说,“他的英语不错,愿意考博士,考上后,我们见了几次面,觉得这个人各方面确实不错”。

张晓刚接手鞍钢后,提出了鞍钢发展模式的四个转变。即:在长大方式上,要从以投资新建为主向投资新建与兼并重组并重转变;在产业布局上,要从内陆发展向靠近市场、靠近沿海和跨国经营转变;在核心技术上,要做好自主创新及研发工作,从跟跑世界先进企业向领跑世界潮流转变;另外,鞍钢还要从单一的产品输出向技术输出、管理输出转变。张晓刚的目标是,打造最具国际竞争力的钢铁企业集团,力争2010年进入世界500强。

张晓刚的梦想其实是入世之后,几乎所有中国企业家的集体追求。而张晓刚为鞍钢提出的四个转变,也已经成为中国钢铁行业集体共识。

2007年6月,鞍钢出资2.51亿元人民币,收购澳大利亚西澳金达必金属公司12.94%的股份,成为该公司二股东。2009年2月,鞍钢再次出手,增资约7.4亿元人民币,认购金达必股份19065.88万股。交易完成后,鞍钢集团合计持有金达必36.28%的股权,成为第一大股东。

鞍钢与金达必公司合作的卡拉拉铁矿项目,该项目已探得铁矿石可开采储量14亿吨,预计总储量20亿吨以上。这对于鞍钢鲅鱼圈的精品钢项目来说,价值不言而喻。2009年,鞍钢成为金达必的第一股东后,张晓刚有一次对鞍钢内部人士说,我现在要的不是1000万吨的铁矿石了,其他的矿,只要我想要,任何人都不会有优先权。

事实上,随着中国钢铁产能的急速扩张,受制于铁矿石的困扰,“走出去”已经成为中国钢铁企业的大趋势。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09年上半年,中国钢铁企业已经获得海外权益矿近8000万吨。其中,宝钢1600万吨;鞍钢500万吨;唐钢、马钢、武钢、沙钢与必和必拓的合营可获1200万吨;首钢1035万吨;中钢400万吨;通钢1000万吨;中冶245万吨。

2008年10月,鞍钢看中了意大利的一家钢铁加工企业维加诺(VIGANO)公司,该公司的硅钢片加工配送中心,只有6人,但是却能供应整个意大利。张晓刚回来讲,过几年,我们用几年时间,把别人的经验学到手,对鞍钢就是一笔财富。最终,鞍钢拿下了该公司60%的股权,拥有了第一家海外钢材加工中心。

张晓刚看到的远远不是一个加工厂,随着中国钢材的大量出口,针对中国钢材的反倾销已经越来越多,鞍钢拥有的海外钢厂,将大大降低反倾销概率。鞍钢是中国钢材出口量最大几家大型钢铁企业之一,年出口量占到了总销量的15%。

2007年11月,鞍钢与英国斯坦科集团签署合资企业协议书,共同出资成立鞍钢西班牙有限公司。根据双方的协议,鞍钢与斯坦科合资建立一条加工线,鞍钢的钢材运到西班牙加工剪切后再分销到各国。

2009年两会期间,张晓刚对外表示,“鞍钢要当好提升产业链价值的排头兵,根据全球化布局的需要,强化与上下游企业的合资合作,并建立全球化的营销网络体系和物流加工配送体系。”

龙春满说,“与刘相比,张晓刚在国际化进程中的战略眼光更为广阔,看问题也更为长远”。与刘张扬的行事风格不同,张晓刚一直行事低调。龙春满说,张晓刚看项目,不考虑好,是不会吱声的,一旦吱声就已经差不多拿下了。这样的张晓刚不容易暴露。

事实上,也许并不是鞍钢在刻意保持自身的低调。2007年以来,似乎就在一夜之间,中国企业再也难以掩饰自己的雄心,“走出去”成为从企业到政府提到最多的战略口号。

“低调”掩护下的张晓刚,让外界很难揣测鞍钢的意图,在宝钢、武钢、首钢等钢铁企业大举并购的2005年和2006年,鞍钢一片沉静。张晓刚上任之初,曾经高调地对外宣布年内将实现鞍本合并。这道刘留给张晓刚的难题,在外界看来,这是检验张晓刚能力的一道关口。但时值今日,鞍本合并依然没有实质进展。整整三年间,鞍钢在并购方面并没有像外界预想的那样。和中国目前其他领域的改革一样,鞍本合并遇到的真正问题是“体制问题”。

作者: 张向东 编辑: 李志题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