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王朝的兴衰荣辱(9)范仲淹未能实现的防守战略
2009年11月16日 17:02凤凰网历史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延州之败,败军之将范雍难辞其咎,自然免不了罢官左迁,被一纸诏书由振武节度使知延州贬降吏部侍郎知安州。他对西北边防的唯一贡献,大概就是从普通士兵中提拔起来了一代名将狄青。黄德和临阵逃脱,被处以腰斩,枭首于延州城下。对于三川口战役中的有功和阵亡将士,朝廷则封官赠爵。当然,这只是安定人心,必不可少的举措。更重要的还是换班子。仁宗新以户部尚书夏竦为陕西都部署兼经略安抚使,全面指挥、统筹边防;以韩琦、范仲淹分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共同措置陕西军务,前者主持泾原路,后者负责鄜延路。也正是从这时起,宋廷上下方才真正认识到宋夏战争的严重性,开始积极备战,改弦易辙,安定西北。一方面增募兵员,搜刮驴马,在陕西境内普遍修筑城池。一方面遣使联系吐蕃族大首领唃厮罗,赠以金帛,授以官职,促其出兵助战,牵制西夏。

新上任的韩稚圭和范希文都是一代名臣,同出晏同叔(殊)的门下,交情很深。在赴任西北边防之前,又都有不俗的政绩。然而在对夏战略上,却是意见相左。终宋之时,宋朝从来没有中止过征服西夏的决心,意在恢复汉唐疆域,故而在西北一线并不像秦汉那样修筑长城。这是想效法汉唐,实行进攻性防御,想通过卫青、霍去式的集中优势兵力,深入敌方腑心地区寻机歼其主力,取得几次决定性胜利给敌方以沉重的打击,从而为稳定西北大局奠定基础。这也造成宋夏一直没有固定的边界,宋军则长期处于被动的守势,边防战线过长,防御面过广,庞大的守军粮饷已是不堪承受的财政负担,而分兵防守更造成兵力分散,临战则以寡敌众,难免常败。韩琦就认为,宋朝在西北仅正规军就至少二十万,而西夏“精兵不出四、五万”,只守不战必使士气沦丧、军费糜耗耗资,主张集中优势兵力,寻找西夏主力进行决战,打速决战。而范仲俺则认为,宋军人数虽多,但缺乏强将精兵,战斗力差;西夏军人数虽相对较少,但兵精马劲,战斗力强,加上西夏境内山川险恶,沙漠广袤,其都城兴庆府又远在黄河以北。如果贸然起兵深入,则会造成粮草辎重的补给线过长,极易被西夏割断。倘粮饷不济,就必有被歼之虞,故而不宜贸然深入敌境、大举进攻。但是,夏国经济力量薄弱,粮食不足,多数战略及生活物资均须从外输入,这又是其致命弱点。只要宋军加强训练,实行坚壁清野政策,努力修固边城,伴以经济封锁,在元昊大举进攻时扼险坚守,这样西夏军必会无隙可乘,劳师无功。长此以往,西夏的穷兵黩武必然造成本国经济的严重危机,军队的战斗力也会逐渐消亡,宋朝就可不战而屈人兵。然后进取绥、宥,占领茶山、横山,完全控制这一战略要地,就能有效控制西北局势。根据以上分析,范仲俺提出了一整套以防守为主的军事战略。这是一个符合客观情况的战略决策,但在当时却被不少人认为是悲观怯懦的表现。

如果把宋朝看作是个病人的话,在他诸多的病痛中,西夏就像是久治不愈的牛皮癣。韩琦像西医,认为与遗传免疫和内分泌等因素有关,要立刻让人输液打针、用激素,认为这个来得快;范仲淹像中医,认为是风邪入侵,邪气蕴积,气血瘀阻,外不能宣泄,内不能利导,气血不畅阻于肌表而生。他深信“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如果单纯求快,难免治标不治本,他要综合调理去除病根儿,可这个太慢。病人真不幸,找了两家大夫,开了两剂方子。踌躇不定之间,两个大夫又争得面红耳赤,把病人丢到了一旁。这下糟了,病人本就病得一塌糊涂,一看俩大夫掐来了,更没主意了!

有道是——“六月三伏好热天,京东有个张家湾,老两口儿坐那儿正吃饭,来了个苍蝇嫌,这个苍蝇叼走一个饭米粒儿,老头一怒追到四川,老婆儿在家等了仨月,书没捎来信没传,请了个算卦的算一算,按卦中断,是伤才惹气陪盘缠。”

范仲淹   防守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党人碑   编辑: 王钻忠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