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连载:读春秋(18) 庆父不死 鲁难未已
2009年05月11日 10:46凤凰网历史专稿 】 【打印已有评论0

仔细推敲起来,齐桓公这一举动实在有点可疑。诚如他所想,八岁小孩根本不可能治理什么国家。同样的道理,八岁小孩也不可能参加什么外交活动。试问一下:一个老头和一个乳臭未干的小毛孩能够达成什么样的外交成果?

您别说,这次会晤还真达成了一个很了不起的成果。《左传》记载,鲁闵公在会上向齐桓公提出了“请复季友”的要求,而齐桓公欣然应允。

“请复季友”,就是请求齐桓公让季友回到鲁国来。这个要求其实也很奇怪:季友又不是齐国的臣子,他回鲁国,为什么要征得齐桓公同意呢?然而更奇怪的是,齐桓公对这一要求不但表示同意,更正儿八经地派人到陈国找到季友,召他回国。

消息传到庆父的耳朵里,他的心都凉了一截:

第一,鲁闵公肯定不会自己向齐桓公提出“请复季友”的要求,而是背后有人操纵。这个人当然不是季友,但很显然是季友的盟友。

第二,季友之所以出逃陈国,是因为他害怕哀姜,其实也就是害怕齐桓公对他不利。现在有人借鲁闵公之口,巧妙地试探了齐桓公对于季友的态度,并且得到肯定的答复,季友由此可以放心地回鲁国来了。

第三,齐桓公不可能不知道,季友如果回国,势必对庆父构成致命威胁。他答应季友回国,其实也就表明的自己对庆父的态度。

从这三点看,庆父企图控制鲁闵公和讨好齐桓公的初衷,全部落空。

鲁闵公在落姑告别了舅舅齐桓公之后,没有马上回朝,而是带了一批人跑到郎地,眼巴巴地等着迎接季友回国。那光景,就像是单独在家的儿童举着雨伞在巷口等待父亲下班回家。

不管庆父乐不乐意,季友就这么风风光光地回来了。

同年冬天,齐国大夫仲孙湫前往鲁国“省难”,对鲁庄公和公子般的相继去世表示慰问。说是省难,实际上也是替齐桓公打探鲁国的政治情报。回到齐国之后,他向齐桓公汇报了鲁国的情况,总结道:“不去庆父,鲁难未已。”

这句成语无须解释。

齐桓公听了,就问:“怎么才能去掉庆父?”

仲孙湫回答说:“不用谁动手,他总有一天会自己害了自己。”这话类似于“多行不能义必自毙”,齐桓公一听就明白了,继而话锋一转,问道:“以目前这种形势,鲁国可攻取吗?”

这才是这段时间以来,他认认真真考虑的问题。在他看来,现在鲁国由孤儿寡母执政,又有庆父这根捣屎棍作乱,必定人心涣散,趁此机会吞而并之,或者扶持一个完全听命于齐国的傀儡政权,岂不快哉?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他没有接受庆父的讨好,而且积极安排季友回国。鲁国越乱,他越有机可乘。

仲孙湫愣了一下,心想,好嘛,强盗的嘴脸这么快就露出来了。他不动声色地说:“此事万万不可。鲁国是一直坚持周礼的国家,周礼也就是鲁国的建国之本。我听说,一个国家将要灭亡,它的根基必先动摇。鲁国现在虽然有内乱,但是没有抛弃周礼,还不到灭国的时候。以我之见,与其动刀动枪,还不如出一把力,帮助平息鲁国的内乱,以进一步加强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亲近有礼有德的国家,依靠稳重强大的国家,离间有矛盾的国家,消灭政治昏乱的国家,这才是真正的霸主之路啊。”

齐桓公怏怏地说:“知道了,不用你教训我,这一套理论管仲早说过了。”

*

鲁闵公在位两年多,再一次陷入鲁国国君非正常死亡的宿命,被人暗杀在宫门之内。

而操刀者,不用说,仍然是“不去庆父、鲁难未已”的庆父。

据《左传》记载,鲁闵公的师傅看中了一个叫卜齮的人的土地,仗着有国君撑腰,便强行将那片土地抢夺过来,而鲁闵公也没有禁止。卜齮因此深恨鲁闵公,在庆父的安排下,半夜潜入宫中,将鲁闵公刺杀了。

<< 上一页12下一页 >>
齐桓公   鲁国   庆父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东东   编辑: 蔡信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