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连载:读春秋(7) 楚国崛起
2009年04月09日 11:06凤凰网历史专稿 】 【打印已有评论0

《左传》记载,公元前710年,“蔡侯、郑伯会于邓,始惧楚也。”当时的郑伯是郑庄公寤生,那一年蔡、郑两国的关系其实还处于互相敌视的状态,两国元首之所以平心静气地坐到一起开研讨会,主要是因为两国都感受到了来自南方楚国的威胁。

有必要先简单介绍一个楚国的历史。

楚国的先祖据说是黄帝的孙子高阳,也就是上古五帝中的颛顼。早在商、周时期,高阳有一个后代鬻熊,在今天湖北荆门一带立国,就与中原互有往来。而在周成王年代,鬻熊的后人熊绎“桃弧棘矢以共王事”,拿着桃木弓和棘枝箭侍奉周天子,替天子驱邪除灾,被封为子爵,立“楚”为国,可以算作是楚国的第一任君主。

由于山高皇帝远,又是经济不发达地区,周天子对于楚国的事情基本上不闻不问,任其自生自灭。中原各国对楚国也没有充分重视。而楚人久居蛮夷之地,渐渐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信巫鬼,重淫祀,长于幻想玄思,与中原地区的周礼文化截然不同。

在政治上,楚人更将自己置于中原诸国之外。如果说春秋时期,中原诸国对于周天子仍有表面上仅存的一点尊敬的话,楚国则早对其不屑一顾。

“楚国乃是蛮夷之国,勿须听从周朝号令。”历任楚国君主,有好几位发出诸如此类的宣言。按照周朝封的爵位,楚国君主只是子爵,地位低下,但既然不听周王号令,不受周王约束,想咋整就咋整,自立为王也就不足为怪了。周夷王年代的楚子熊渠,一口气把自己的三个儿子都封为王,狠狠地过了一把当王的瘾。后来周厉王即位,为人暴虐,熊渠怕周厉王发兵打他,才偷偷地又把那几位王爷给撤掉了。

等到周平王东迁,周室明显衰落,楚国人称王的心思又动了。那个年代,楚国的君主叫熊通,也就是历史上的楚武王。

楚武王不满足于称王的虚名,凭借武力侵略汉水流域的小诸侯国,其眼光也开始窥探中原诸国,隐然已有问鼎中原之志。

一句“始惧楚也”,足见当时中原诸国对楚国这个“非我族类”国家的防范和畏惧之心。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当时的中原地区就好象一个村,村里的村民以姓姬的为主,当然也还有为数不多的外姓,因此把这个村叫做姬家村也无妨。

姬家村有一个村长,在名义上管理着大大小小百十来户村民。这些村民原来一直依照着一套叫做《周礼》的规矩生活,相互之间基本上能够和睦相处,就算是有点矛盾,请村长出个面也就解决了。可是自从村长为了躲避村子外头野人的骚扰,从村子西头搬到村子东头,他的威信就下降了。大伙儿有了矛盾,也不再去找村长评理,先是互相骂架,发展到用拳脚相加,再发展到拉帮结派打架,闹得不可开交。

闹归闹,可终究还是一个村里的人,说的基本上是同一种语言,风俗习惯也大致相同,相互之间的交通与沟通不存在大的问题。大伙虽然相处得不太好,但如果村外的野人跑来抢牲口,就近的几户人家也总是能够互相帮助,齐心协力把野人给赶跑,村民内部矛盾与外部矛盾那还是区别对待的。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村子外头的山林里,出现了一户陌生的人家。这家人的穿着打扮、语言习俗都与村子里的人不同,而且喜欢装神弄鬼,性格好斗。据有知识的人说,这家人的祖先原来也是村长家的朋友,村长还给过他一个地保的名份,让他去南边的山上殖民,后来他家就与山里的野人混到一起,久而久之,也养成了野人的生活习惯,比如断发纹身啊,茹毛饮血啊,甚至吃人肉啊……不一而足,总之是相当可怕!

更可怕的是,这家人根本没有把村长放在眼里(虽然大家也没把村长放在眼里,但自己并不觉得是多大不了的事),并且不安分于在山上做地保,总想着怎么跑进村子来干坏事,村子外围的十几户居民都受到了那家人的威胁,以至于村子里头那几户德高望众的大户人家,都开始考虑怎么应付他了。

公元前706年,楚武王亲率大军入侵汉水之东的随国。随国姬姓,是周王室的后裔。楚军侵随,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视为荆楚文化对中原文化的一次试探性进攻。

<< 前一页12345后一页 >>
楚武王   鬻熊   楚国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东东   编辑: 蔡信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