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门搜索词:
志愿军特等功臣遗孀:没想到还有人记得杨连第
2007年10月24日 15:00北方网投票数: 顶一下  【
相关标签

“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了,还有人记得连第。”89岁的闫福珍奶奶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等功臣、一级英雄杨连第的老伴,丈夫去世时她年仅34岁,此后整整55年,独自一人拉扯着四个孩子,未曾再嫁。

三十“高龄”穿上军装

年过花甲的杨长林总爱凝望自家墙上挂着的一幅老照片,那个浓眉大眼的年轻人与他有几分相似,“爸爸牺牲时我才9岁,但此前三年,他几乎没在家和我们团聚过。”

杨长林说,父亲杨连第出生于北辰区的贫农家庭,从小就受地主剥削压迫,家里穷,孩子也多,经常是上顿不接下顿。为了养家糊口,他和爷爷卖菜卖鱼,9岁就做学徒工,12岁又学当电工,还在工厂做过工人。

“1949年1月份,天津解放,当时部队招技术工人,我爸毫不犹豫地报名了,我当时是6岁。”杨长林说自己隐约记得,后来父亲成为东北人民解放军铁道纵队第1支队第1桥梁大队第3连的随军职工。

此后,部队要往前线运送军用物资,受伤的士兵要退下来,新兵也要前往前线。可是,日本人将铁路要道8号桥炸毁,杨连第所在的部队接到上级命令,必须在三个月内将大桥修好,可被炸毁的8号桥只剩下五个孤零零的桥墩,每个相隔七八米,桥墩上就有一个60厘米长、5厘米宽的铁脚板,高度也不一致,想要爬上桥墩更是难上加难。

“大伙谁都不敢吭气,就我爸主动要求上桥工作。”杨长林说,当年部队领导也曾问:杨连第是否有把握?他斩钉截铁地说:“我当过电工,我有把握。”

就这样,杨连第拿着一根竿子,钩住铁脚板,用工具固定好,小心翼翼地往桥上爬,由于竿子短,够不到桥墩顶部,只见杨连第居然在铁脚板上蹦了起来,恰巧钩住顶部!

此后,大家都按照他的指挥,用同样的方法爬上了桥墩,将桥墩刨得高度一致,全然不顾满手血泡,此后又采用爆破方法,用水泥袋子包裹着炸药,仅用一块木板做掩板,和一个战友连续爆了三天三夜,提前12天完成任务。

此次任务让杨连第一举成名,被授予“登高英雄”荣誉称号。

1950年9月,第一届“全国战斗英雄、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在北京召开,“我父亲是铁道部的工人,还不是军人,后来部队领导问我父亲‘你愿不愿意穿军装?’我父亲乐坏了,马上就回答‘愿意。’。”杨长林说,父亲由此就正式成为军人,在“三十高龄”的时候穿上了军装,并第一次受到毛主席的接见。

<< 前一页123后一页 >>
   编辑: 胡楠

>> 发表评论

如果您还不是凤凰会员,欢迎 注册

  •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 添加标签:

    (*添加多个标签用逗号隔开)

  • * 您要为您所发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 * 以上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凤凰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