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问3万多处文物消失背后的缺陷
2009年12月13日 11:25中国新闻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新西兰中文《先驱报》日前刊文说,中国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结果是3万多处在册文物消失了。文物保护需要资金、方法、法律,这些很必要、很重要,但还都不是最主要和最关键。最主要和最关键的是要迫切修复当下中国人与文物之间的文化情感,恢复文化记忆。

文章摘编如下:

中国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结果是令人沮丧的:3万多处在册文物消失了!

文物保护没有法律吗?有。文物保护没有方法吗?有。文物保护没有资金吗?虽然不多、虽然远远不够,但也不是没有,实际上,国家在逐步增大文物保护的资金投入——虽然用于文物保护的资金投入在可见的将来,也还会一直处于弱势、被动,也一直会捉襟见肘。

文物保护,需要资金、需要方法、需要法律,这些很必要、很重要,但还都不是最主要和最关键的。最主要和最关键的是当下的人,要有保护文物之心,要有对文物的文化价值和文化意义有普遍较高的认知,乃至对文物怀有一种类似神秘的尊崇情感。

因此,要迫切修复当下的中国人与文物之间的文化情感,恢复文化记忆。没有这种文化情感的修复和文化记忆的恢复,就没有全民对文物的自觉保护意识;没有自觉保护意识,则文物保护就只成了文物部门的事儿。而无形中,文物保护与大众形成了近乎对立的格局,那么,文物保护就永远跟不上人们对文物的破坏和毁灭性使用。

文物延续着历史记忆和文化价值、文化情感。十七大提出“建立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很难想象,一个历史记忆消失、文化价值迷茫、情感维系松散的民族,还能建立起共有的精神家园吗?

所以,文物保护危机是中华文化的危机,也是中国人的集体生存危机,是未来的发展危机。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许石林   编辑: 刘嵩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