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认为:红山文化兴衰可能与地域土壤关系密切
被誉为“中华民族文明曙光”的红山文化,为何没有像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长江流域的良渚文化那样绵延连贯而突然消逝?辽宁省牛河梁红山文化研究院院长李书敏日前发表论文认为,红山文化区的兴衰与地域土壤关系密切,原始农业开发过度可能导致了红山文化的没落。
李书敏说,在距今8000年到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决定原始农业是否发达的因素有二:一是劳动对象,即土地是否适合开垦耕种;二是劳动工具,即农具是否高效。在这两个方面,红山文化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其他史前文化难以与之相比。
李书敏解释说,红山文化区域地处燕山南北的辽宁西部、内蒙古东南部、河北北部的广大地区,这里古称冀州之地。《尚书》中曾有冀州“厥土惟白壤”的记载,意思是这里有白色的沙土地。白沙土壤远比黄土地、红土地和黑土地松散而柔软,在以石器、棍棒为工具的时代最易于农业开发。同时,考古发现红山先民已经学会打磨并使用大型翻土工具石耜。
李书敏认为,正所谓“成也白壤,败也白壤”。白沙土壤虽然易于开发,但水土保持不好,肥力较差,在长期过度的开发下,产量下降是不可避免的。而当农具从石器发展到铁器、农业生产不仅靠人力还增加了畜力之后,黄土地、红土地、黑土地等土质黏重的劣势变成保肥保水的优势,史前农业中心必然随之转移。传统农业阶段开始后,红山文化的优势不在了,红山文明也就迅速衰落了。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魏运亨
编辑:
刘嵩
|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