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山新村沙丘遗址考古 专家用淀粉研究古人食谱
2009年10月23日 09:22南方日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田野考古引入三维技术

“新石器晚期滨海人生活的图景,在这里得到最全面最系统的复原。”

周公庙遗址曾获得“200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陕西唐陵大遗址也是国内考古界最受关注的大型遗址,为何名不见经传的广东台山新村沙丘遗址可以突出重围,问鼎“田野考古一等奖”?

魏峻解释说,台山新村沙丘遗址价值非常独特,“遗址保存了6个古代人的活动面,由新石器晚期到商代(距今4500—5000年),最小的活动面1500平方米,最大的达到4000多平方米,而以往发现的沙丘遗址最大的不超过500平方米。这么大型的古人活动面在南中国绝无仅有。”魏峻告诉记者,这片背山靠海的先民活动空间,在数千年前被风暴潮破坏后,古人生活的层面基本被原封不动地保存了下来,加之交通非常闭塞,基本上没有被人为破坏过。“这里堪称研究新石器晚期海滨人类社会和生活的一份非常理想的资料。”

如何复原这个滨海部落的经济、社会生活原貌?破解他们的生产、饮食习性?2008年7月至2009年4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了这项发掘工作,考古工作者采用了许多新科技和新方法,在国内考古界首屈一指。首先是探方剖面的固化技术,沙丘发掘的遗址,最困难之处就在于探方四壁非常容易风化坍塌,扰乱古代文化层和遗物的原始位置。台山新村沙丘遗址采用了一种俗称“玻璃水”的化学加固材料,能够使沙壁坚固而不板结,这项技术成功对抗了今年的超强台风“黑格比”。

其次,台山新村沙丘遗址首次运用了三维激光测量技术。“三维激光测量,目前只在国内的古建筑上运用,用于考古发掘现场还未见披露。新村遗址的考古工作中,我们使用三维激光技术对整个古人活动面进行了扫描。”魏峻介绍说,这台三维激光扫描仪每天的租金高达5000美元,但它却拥有无与伦比的精确性———可以每秒测量50万个点位的数据、测量精度达到1毫米。依靠这种技术,考古专家把数千平方米的先民活动面中每一块石头、陶片都绘制成三维影像,就像三维电影里的场景。“多年以后,假使遗址被覆盖,人们只需打开数据图像,便可完整重现当年的现场。”

有意思的是,考古专家聘请中科院地理所对遗址内发现的古代先民石器表面进行了淀粉分析。“中科院的专家从这些古人用的石器上分析出几种不同的淀粉颗粒,未来可能破解出古代海滨居民的一份多元食谱。”魏峻介绍说,整个新村遗址的发掘过程中,广东省考古所邀请了古地质地理、古植物学、年代学、分析化学和科技考古等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参与。一个看起来荒芜的遗址面,在考古专家新技术、新方法的主导下,展开了对古代环境、古人食性、陶器产源研究、年代学研究等系列课题的分析。“新石器晚期滨海人生活的图景,在这里得到最全面最系统的复原。”

本报记者李培

专家点评

严文明(北大考古文博学院教授)

台山新村沙丘遗址是史前沙丘遗址考古中发掘面积最大的,使用的新方法和新技术获得成功,因而是取得丰硕成果的一次高水平的田野考古工作。

首次在田野考古中使用三维激光测量,扫描精度达毫米级,照片有立体感,也可以制作二维平面剖面图,发掘中还特别注意资料管理的规范化,建立了全部资料的数据库,便于查找使用,在发掘期间和资料整理过程中,还进行了景观学研究、陶器产源研究、石器原料产地与制作技术研究,并通过淀粉等研究古人的食谱,从而对沙丘遗址人类生活和生产状况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从出土遗物的初步分析来看,在不同层次间虽然有细微的差别,但基本上属于一个文化期,大致相当于深圳咸头岭文化之后和高明古椰遗址之前,填补了珠江三角洲史前文化的一段空白。李培

<< 上一页12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李培   编辑: 刘嵩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