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台湾最初的生命线:嘉南平原(图)
2009年08月06日 11:43时代周报 】 【打印0位网友发表评论

图:从安平古堡望楼上远眺嘉南平原

站在赤嵌楼上,极目西望,面前一片扶疏的椰林,遮住了望眼。椰林的空隙中,远近高低是一片错落无致的民居。大多数白墙青瓦,气色中透出岁月的风霜。

不知这些房子什么时候盖的。资料显示这里原本是台江内海,每当潮水高涨时,可以直达赤嵌楼城下。清初此地六景有“赤嵌观海”,直到清中叶,“赤嵌夕照”仍为此地八景之一。如今,不仅内海早已成陆,就连在它西边与它成掎角之势、当年直面台湾海峡的安平古堡都已四望屋舍俨然,不能不令人兴世事无常之慨。

这一带是台湾历史的发祥地。1662年郑成功进军台湾,正是在这里接受了荷兰人的投降。小时候从历史课本上知道这一史实,因为语焉不详,还以为是将战败者大卸八块、拖出去喂狗;看到赤嵌楼下那一组题名“郑成功受降图”的雕塑,还有安平古堡陈列室中郑成功与荷兰人缔和的条款,简直大吃一惊:荷兰人虽然落荒而逃,却还是带着足够的人格尊严离开的。可见中国古人并非不愿意照国际规则行事,只是需要一个国际化的环境。

郑成功将荷兰人的“热兰遮城”改名“安平城”,在此设“承天府”,其位置就在今安平古堡。1683年,郑克降清,统率清军的施琅就驻扎在今台南大天后宫。清廷设台湾府;1887年升格为省,省治台湾府移设台中,此前的台湾府改名台南,至此台北才开设为府。1895年割台,日本人在台北设台湾总督府,这才让台北成为延续至今的全岛政治中心。尽管清末以降首府持续北移,但迄今为止,台南仍然是台湾历史上作为首府时间最长的。显而易见这是拜嘉南平原之赐。

隐隐的日本乡村风

嘉南平原因嘉义、台南而得名,历史上,这一带是由闽粤两省的移民开发成熟的。史载其“民非土著,皆泉、漳、潮、惠之人,故习尚与内地无甚异”。

这条很多人耳熟能详的史料形成于乾隆年间,如今已无法质证它的真实性。时移世易,当我奔走在嘉南平原的时候,非但没有感受到其“习尚与内地无甚异”,相反,我总觉得它在某些方面与日本的风物颇有些类似。

起先让我产生这一印象的是在台中。落地的当天,东道主中正大学廖幼华教授赶赴桃园机场迎接我们,午餐时,里面的K歌台上有人唱起歌来。是一首日本风味的歌,声音很大。我们赶紧出来,漫步在街市。四周有一点寂静,街道窄窄的,房屋矮小,路边不时有一些日式灯笼漫射出昏黄黯淡的光。低徊间,我恍惚如行走在日本的街道。然而举目四望,形形色色的汉字招牌又分明告诉我这是在中华。廖教授说,那歌者只是个中年人,早年一些上辈人在唱歌时还要弄出些喉音一抽一抽的,那个日本味还要浓厚。

我们去看布袋港和北港。一路上老旧的柏油路面洁净异常,两旁不时掠过朴素低矮的村庄,景观中露出深重的历史感。无论在田野,还是在海边,风都是硬硬的,一阵一阵拍打着衣襟。地面上清清爽爽,一丝纤尘都没有。那情景,又让我觉得似乎行走在日本的乡间。天那么蓝,云那么白、那么润,仿佛刚从水里捞出来的一般。我想:难怪甲午以后日本要将台湾据为己有,都是环太平洋岛屿带的组成部分,自然景观天然该有些共同之处吧。

最不可思议的是之后站在安平古堡的顶层。四望是密密麻麻的房屋,杂乱无章,墙一例是粉白,屋顶则是那种简单的几何形,或浅灰、或淡黄、或赭红,掩映在蓝天白云绿树之间,特别绚丽安静。偶尔有一两幢蠢蠢然搭积木式的现代建筑,彼此各行其是,互不牵扯。明艳的色块让我刹那间想起,它们与日本的某些小镇有得一比。

<< 上一页123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查看心情排行]

        
感动同情无聊愤怒搞笑难过高兴路过
      
  0位网友发表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张伟然   编辑: 梁昌军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